主流媒体看宣城•视听周报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主流媒体看宣城•视听周报
【安徽新闻联播】中鼎公司:“反向投资”促产业转型升级
宣城广德市中小学校教室标准化照明改造基本实现全覆盖
为了更好地预防中小学生近视,从2019年开始,广德市陆续对全市中小学校教室照明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截至到去年12月底,广德市中小学校教室标准化照明改造基本实现全覆盖。
1月7日,在广德市桃州四小六九班教室里,记者看到天花板上的灯具都已经全部安装完毕,学生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全神贯注的听讲,从去年11月份开始,广德市桃州四小将学校57间教室照明灯具进行了彻底改换,不但每间教室的灯具改造成护眼灯,黑板照明灯也全部进行了改装,此次照明改造大大改善了教室的照明环境,有效保护了学生视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广德市桃州四小学生徐李乐:以前装日光灯的时候,看黑板的时候眼睛特别不舒服,装了护眼灯之后,可以清楚的看到黑板上的东西,而且眼睛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吃力了。
广德市桃州四小教师雷霞:护眼灯的安装使用,使我们教室的光线更加明亮柔和了,他也让我们黑板区域更加明亮了,这样孩子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紧跟老师的脚步,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据了解,从2019年开始,广德市累计投入700多万元,完成了35所学校,855间教室及黑板照明的标准化改造,更换中小学校教室护眼灯具近10000盏,全市中小学校教室标准化照明改造基本实现全覆盖。
广德市委教体工委委员钟超:2022年我们将对剩余的学校教室及功能室环境进行改造,提前实现100%覆盖的目标任务,全力保障全市儿童青少年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宣城台张正其通讯员江文)
我为群众办实事丨安徽宣城:听民意,解民忧
央广网宣城1月13日消息(记者徐秋韵 通讯员刘畅)在安徽首开“省内通办”服务,宣城市积极与芜湖市对接,开启高频事项“跨市通办”工作,预计每年至少能节省群众往返两地交通费用6万元,节省折返时间至少1000个工作日。
对宣城市76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在市区对开元小区、天羽山庄等小区开展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进行“适老化”提升。
创新招才引智模式,通过“政聘企培”模式,从省内“双一流”高校公开引进“急需紧缺”专业应届毕业生,派驻企业工作,为企业解人才之急……
抓好点滴小事,做成民生大事。2021年以来,宣城市全面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
统筹推进“问题清单”变“履职清单”
2021年,宣城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制定印发《宣城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对实践活动进行全面部署,为全市更好开展为群众办实事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为了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宣城市还在全省率先出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操作办法》,对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流程作出系统性安排。
简单来说,《办法》就是将办什么、怎么办,用清单一一列出来。通过“清单式”管理,分步骤将办实事落地落实。
——制定问题清单。各地各部门分类梳理制定问题清单,对账销号。
——制定项目清单。各地各部门结合征集的可以自行办理的问题,制定项目清单,明确项目名称、工作举措及进度安排、完成时限等。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入户征求意见等途径了解办实事项目,遴选了老旧小区供水设施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等31个重点民生项目,并向社会公布。
宣城市委书记孔晓宏主动认领老旧小区供水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和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项目,市长何淳宽主动认领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和解决难办房产证问题项目……
2021年,宣城市市级领导主动发挥“头雁”作用,带头认领了这31个重点民生项目,着力在一线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民生项目保质保量向群众“交账”。
在“关键少数”的带动下,宣城市各方力量,迅速汇聚。各级各部门积极将“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把“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热潮涌动。
“办利民之事,解民生之忧。”这是宣城市所有党员干部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达成的一致共识。
按照《宣城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中“聚焦解决办事难、就业难、看病难等十个方面突出困难和问题”要求,宣城市各相关单位提出了“解十难”的具体举措,纷纷出“实招硬招”解难题。
“是‘四好农村路’建设,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如今,在泾县汀溪乡大南坑村,皖南川藏线这条美丽公路为当地带来了游客,更带动了发展。这里“风景”变“钱景”,村里民宿发展近百家,直接解决当地就业400多人。所以提到收入,村民们喜笑颜开。
聚焦解决十难中的“增收难”、“交通难”,宣城市交运、农业农村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支持等工作,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宣城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39万公里,建制村和较大人口自然村通硬化路100%,全市所有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
“政府部门把我们的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目前我反映的用工难题,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亚新科噪声与振动技术(安徽)有限公司人事经理周双九说,对于企业想引进专业对口人才的需求,宣城市举行了全市重点企业人才引进洽谈会,在会上他顺利了找到了符合条件的人才。
亚新科的满意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收获到“线年,安徽省定埠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也接到越来越多周边区域订单。该公司法人杨文介绍,宣城税务部门政策辅导“上门服务”,还设置了“一对一”税务管家,让国家减税降费红利惠及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仅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减税降费已经超过20万元,近期公司还打算追加一部分资金,再新建2个泊位。
宣城经开区对企业反映的“融资难”,发出了实打实的“政策礼包”。该区着力提升政策兑现效率,组建政策兑现办,实现政策兑现一门受理、一个口径,及时兑现各类奖补资金1.7亿元。创新推出“免申即享”兑现方式,为123家企业兑现811万元奖补。继续发挥5000万元应对疫情风险代偿资金作用,协调商业银行开展“入园贷”等贷款业务,抓好“政银担”“税融通”等担保服务,与省担保集团科技担保公司合作开展“科技贷”,今年新增担保贷款20550万元,减免担保费用73.9万元。
“天天办实事,人人办实事”,是群众对各部门“解十难”工作蕞真实的评价。
聚焦解决“上学难”,宣城市各县市区政府、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等部门协同发力,2021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7所,投资2431万元。资助幼儿1549人次,资金113万元,培训幼儿教师490人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1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所,投入资金1803万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城镇智慧学校63所,乡村智慧学校79所、教学点20所。
聚焦解决“转型难”,宣城市发改委、市经信等部门进一步加强战新产业培育,推动宁国核心零部件新兴产业基地、泾县皖南电机新兴产业工程等建设。
聚焦解决“办证难”,市数据资源局进一步建立“一地六县”政务服务跨区域“异地代收代办”长效机制,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腿。
聚焦解决“看病难”,开展“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建设、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16个“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和47个标准化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全市48家定点医疗机构接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网,2021年全市跨省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达13081人次,门诊直接结算9531人次,医疗总费用3.43亿元,医保基金支付2亿元。
许多“急难愁盼”问题,往往涉及不同领域、不同人群,涉及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办理。为此,宣城市各级各部门纷纷创新便民举措,创新特色做法,走“新”走“心”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
“家长的下班时间都在下午五点半后,低年级孩子放学时间在4点半之前,孩子的接送问题是留守儿童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烦恼。”近年来,这一问题是不少家长的“心头病”。
共青团宣城市委针对该情况,早在2018年底开始探索在社区尝试建立儿童服务站,建设“儿童服务站·公益小课堂”项目。该项目就是组织志愿者、社工在校外时间进入社区(村)里的儿童服务站,为孩子开设“公益课堂”。儿童服务站通常有1到2名专兼职的站长负责站点的日常运行、课程安排、活动组织。同时,不定期地组织课外实践课。课程以思想引导、课业辅导为主,以安全自护、科普教育等特色课程为辅。在这样的模式下,孩子们既能学知识,也解决了家长接送的难题。2021年,团市委建设运行“儿童服务站点·公益小课堂”50个。
“手机‘下单’,一呼百应,服务上门。”这是蕞近位于宣城的县级宁国市群众办事的切身体会。
这不,就在前几天,宁国市西津街道九洲家景园居民陈小燕,发现房前的下水管道被附近餐饮商户常年排放的油污堵塞了。于是,她拍下照片上传到手机“宁国云上社区”暨智慧治理六级平台。当天,就有党员干部在平台上认领了陈小燕的“困难”。并帮她协调了物业公司、商户、社区共同解决。仅仅4天,下水管道改造、路面砖重新修整等工作就在小区内进行。
涉及多方,陈小燕的“困难”为什么能解决得这么快?
原来,宁国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完善“市委—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员楼道—党员干部联户”六级治理体系,依托智慧治理六级平台,实现“群众随时呼叫、组织快速销号”。该治理体系明确要求,要对居民上报反映的需求,党员干部8小时内接单受理,并在规定时间内办结。对个人、单位办件量进行排名,每月表彰“优秀为民办实事案例”和“为民办实事能手”。
值得一提的是,宁国还对平台功能进行优化,设置了“居民通知”等功能。党和政府的蕞新方针政策,能实现“一键”对4万多个家庭进行信息发送。
不仅是宁国,宣城市各县市区纷纷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可以说,全市形成了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身边事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生动局面。
——在宣州区,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常态化开展志愿工作,2021年,24492名志愿者和443支志愿服务队共为群众办理实事4289件。
——在郎溪县,“红色代办员”、“红色跑堂员”深入困难群众、老弱病残家中,对其提供政策上门服务,实现便民服务无盲区、全托底。
——在广德市,3610名“红色楼道长”、121个“党小组之家”,做好民情收集、矛盾调解、便民代办等多项工作,服务群众零距离。
——在泾县,开通了泾县之窗APP“微心愿”栏目,群众点亮“心愿”,党员干部通过主动认领,快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绩溪县,推行“群众点单、网格接单、社区部门消单”的“三单”模式,力求解决群众难题不出网格。
——在旌德县,实施“安康码”民情直通车便民工程,已解决群众诉求2345条。
宣城市宣州区多管齐下 持续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央广网1月13日消息(记者赵家慧 通讯员叶婷婷 王娟娟)“大姐,您的儿子这两天就要从外地的大学回来了是吗?他返宣时需要携带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回来后还需要去医院再做一次核酸检测,请您转告他。”
1月10日下午,宣州区济川街道济川社区的服务大厅内,工作人员们正忙碌地接打电话。春节将至,面对寒假学生返乡和春节农民工返乡潮,济川社区已经进行提前摸排,并对摸排出的重点人群进行电话、微信提示。
“目前济川社区辖区内共摸排出省外务工人员249人,其中已经返宣17人,均已落实核酸检测,其他务工人员我们也已经通过电话确认其返宣意愿及时间,并告知他们目前的防控政策。”济川社区卫计专干龚春燕介绍道,“此外我们还了解到辖区内共有7名境外务工人员,现在有一名在云南集中隔离,我们已经做好点对点的对接工作,对中高风险区返宣人员进行闭环管理。”
除了提前摸排、多渠道沟通外,该社区还在宣传发动上下足功夫,在辖区范围内张贴市防控指挥部23号通告并上门入户为居民、商户送传单,提醒他们提高防控意识。
下午3点,该社区工作人员来到金鳄商城,上门入户对商户进行疫情防控宣传,拿到宣传单的商户们也连连点头,表示全力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据了解,目前济川社区全面实行了网格包保制度,从宣传发动到摸排管理,通过划分网格实现防控责任落实到人。同时针对目前疫情多发的趋势,该社区也已做好全员核酸的准备工作,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同样因疫情防控工作而奔忙的,还有医疗卫生战线年“两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宣州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启动了针对全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专项检查,进一步强化基层“哨点”作用。
“请把门诊登记本、转诊记录给我们看一看。里面正在输液的病人,我们需要测量他的体温。”
1月10日上午,宣州区卫生监督局检查组来到吴进内科诊所内,对诊所预检分诊情况、首诊负责制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这次的专项检查从1月4日开始,检查对象为全区范围内的100余家医疗机构。目前已经完成78家,涉及诊所、门诊部和村卫生室、医院。”宣州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医疗卫生监督科科长李大安介绍道,“本轮检查的内容包括医疗机构扫码测温、口罩佩戴情况,就诊登记情况,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落实情况等。”
不仅如此,在检查过程中,李大安及其同事还对诊所疫情防控工作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并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
“目前专项检查的重点就是发热病人的筛查和首诊负责制,我们要求诊所要做好相关登记工作和追踪上报,真正做到出现疫情早发现。本轮专项检查中,我们已经对疫情防控措施不到位的两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停业整顿。”李大安说道,“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对医疗机构开展监督检查,进一步落实医疗机构在疫情防控中的主体责任,筑牢基层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屏障。”
宣城宁国市“三大提升”打造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近年来,宣城宁国市坚持党建统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凝聚基层治理工作合力,努力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稳定基础,荣获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提升自治源动力,强化基层自主运转。全市18个乡镇(街道)专职政法委员配备全覆盖,高标准建设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村级综治中心“三室一厅”覆盖率达100%。创新构建“市委—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员楼道(片、巷)长—党员干部联户”六级组织治理体系,形成“群众呼叫、组织销号”的有序格局。选取西津街道作为试点,创新打造智慧治理六级平台建设,为群众办理各类实事3500余起,办结率达99%以上。按照“1311N”架构,全市102个村下延协商触角,在1800余个村民小组搭建协商议事会平台,形成了村民座谈会、“老乡说事会”等模式,港口镇山门村、梅林镇对山村入选全省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总抓手,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旧风陋习,特别是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开展集中整治。
提升法治保障力,营造公平正义氛围。连续3年开展“乡村振兴推进年”“社会治理创新年”活动,印发《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建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乡村两级全覆盖,2021年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被授予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以编制重整为突破口,推进跨部门、跨领域执法权限整合,按照“编随事转,人随事走”原则,整合乡镇国土、农业等基层站所力量,明确执法权限,将75项行政管理权限委托给乡镇,建立综合执法权力清单公开运行机制。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韵”法治文化阵地,在全省率先实现法治文化公园乡镇全覆盖,建成宪法、税法等53个特色公园,普法学校、法律图书角全面普及。
提升智治变革力,构造未来治理场景。创新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立体化”的综合治理信息化平台,成立涉网犯罪侦防中心,建立“打、防、研、治”四位一体工作模式,有效预防和打击涉网犯罪。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金睛网”平安村全覆盖,整合农户互联网和视频监控资源建成并投入使用11000个监控点,创新打造“雪亮乡村”视频监控项目。率先打造全省首个县级平安联盟——“山城平安联盟”,吸纳“美团骑手”“蓝精灵”等志愿服务队伍205支,以开放性架构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平安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设置1个综合接待大厅、6个功能区块、10个开放性受理窗口以及多个功能室。重点领域着重治理,建立重点人群“数据库”“档案库”,建档立卡跟踪督办;建立“一校一网”工作制度,持续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集中排查整治行动。
泾县:田间地头办实事 乡村振兴开新局2021年以来,泾县乡村振兴局立足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并取得明显成效。
狠抓农业产业帮扶。制定出台泾县2021年“四带一自”特色种养提升行动有关方案,截至目前,验收通过特色种养业到户项目2744户,兑现奖补资金484.9万元,验收通过“四带”双向奖补(脱贫户方)到户项目532户,兑现奖补资金23.46万元,验收通过“四带”双向奖补(主体方)203个,兑现奖补资金15.16万元。
狠抓旅游帮扶。进一步完善“后备箱工程”等乡村旅游配套政策,2021年以来,累计带动700户脱贫户稳定增收,兑现奖补资金23.8万元。
狠抓消费帮扶。累计申报消费帮扶重点产品258种,其中已认定195种。2021年以来,重点产品销售金额达9亿元。铺设消费帮扶智能专柜67个,优化建设消费帮扶专馆14个、专区5个,94家企业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并正式运营。
狠抓电商帮扶。积极对接电商新平台,切实把“土产品”变成“大产业”,2021年以来,累计帮扶脱贫村、脱贫户销售农副产品860余万元。
狠抓金融帮扶。印发《泾县小额信贷领域“四大行动”工作方案》,建立脱贫户、监测对象贷款需求“三级清单”,按照“实事求是、应贷尽贷、规范管理”原则,截至目前,全县新增小额信贷3584.46万元,惠及793户脱贫户、监测对象。
大力开展“春风行动”“五个一批”活动,开展“2+N”主题招聘会(“2”是指每周三、周六定期开展招聘会,“N”是指适时联合乡镇组织送岗位下乡招聘会),帮助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务工就业。开展各类线个。
强化帮扶车间管理,落实帮扶车间政策,强化帮扶车间带动作用,2021年以来,泾县8个帮扶车间累计带动脱贫户就业46人。
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脱贫户、监测对象,2021年以来,累计安置脱贫户、监测对象公益岗位1376人,稳定超过2020年水平。落实就业帮扶补贴政策,截至目前,已审核发放408.3万元。
构建社会帮扶大格局,扎实推进中国社会扶贫网推广应用,发布各类需求4552项,对接成功率100%。全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建立“万企兴万村”企业库和项目库,推荐上报10个项目。持续开展“我为脱贫户办实事”等主题活动,全县3497名帮扶责任人共为脱贫户、监测对象办实事2.4万余件。
宣城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头部次会议胜利闭幕!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