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长塘建农民公寓村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
A - B - C - D - E
F - G - H - I - J
K - L - M - N - P
Q - R - S - T - W
大朗长塘建农民公寓 村民变市民 农村变社区
2008-11-25 09:19:36
在大朗镇长塘社区西南一隅,25栋高层住宅楼组成了一座典雅别致的现代花园小区,高大的院门上镶着四个金色大字——长塘花园。如果不是深入了解,谁会知道,这25栋高层住宅楼是由长塘村民自己掏钱、自己开发、自己居住的农民公寓? 30年前,长塘人还分散居住在低矮的砖瓦房里辛苦劳作,如今却是在窗明几净、现代豪华的楼房里叹风景。从“洗脚上田”到“脱鞋上楼”,用许多长塘人的话来说,“这是他们以前想也没想到的。”
【上世纪70年代 住泥瓦房】 涌入深圳“打工潮” 赚钱修葺老祖屋
长塘花园11号楼2-4室是长塘居民叶柱流的家。时尚沙发、大理餐桌、整体厨房——家里的陈设及装修丝毫不比城市楼房逊色。“我搬了两次家,一次比一次住得舒适,这是小时候从不敢奢望的生活。”说起居住环境的变化,62岁的叶柱流感慨之言溢于言表。 叶柱流感慨时代变迁的速度。“过去,村里阴暗潮湿,村外杂乱无章。”他家的老祖屋隐没在泥砖瓦房的旧围村里,房子与房子之间的过道不足一米宽。老祖屋是叶柱流父亲一砖一瓦盖成的,叶柱流在那里度过了25个春秋。 上世纪70年代起,村里许多不甘落后的年轻人加入深圳“打工潮”行列,有的凭着一技之长当上了技术员,有的从事个体经商当起了老板。1971年,叶柱流也随着“打工潮”涌进深圳,在外谋生奔走过了10年。 叶柱流结婚时,祖屋传到他手里,历经五十余年风雨,泥墙结构的祖屋已经破败不堪。叶柱流一家五口如果还挤在仅有25平方米的潮湿瓦房里,就要挤破了。1981年,从深圳打工归来后,叶柱流排名前列件想做的事情是修葺老祖屋,并在祖屋旁建起了“阴阳台”。 “当年,整整花了8000元,在深圳打工的十年积蓄全部填在房子上。”叶柱流至今依然记得,当年他不仅加固了泥墙结构,还特地从深圳买来3个钢窗装饰一翻,外墙再铺砌一层石米粒。在那个年代看来,叶柱流修葺一新的祖屋很有“特区”的味道。 把房子翻新后,恰逢村里实施分田到户。许多长塘人从深圳打工回家,过耕耘劳作的生活。那时,村里鼓励大伙种橙柑橘,叶柱流也不甘落后种上两亩柑橘,家里的乐华彩电、本田摩托车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慢慢增添的。
【上世纪90年代 建泥水楼】 “抢地”建屋娶“新抱” 盖厂房投资毛织
随着外出打工的长塘人逐渐归来,长塘人口越来越多,旧村人均居住面积越来越小,许多村民一家几口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里。怎么办?1994年,村里提出在长宏新城(新城博客新城新闻新城说吧)、大井公两处地方,以优惠的价格,让经济较为宽裕而又不够地方住的居民盖房。 有地流转盖房子,村民争着分上一杯美羹。在长塘花园里,正在健身区域运动的叶老伯告诉记者,当年他也在长宏花园里“抢”到一块地,建成新房后给大儿子娶“新抱”。说起当年大举动工盖水泥房时,叶老伯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那一年,大家都在抓时间、抢进度,打地桩、买钢筋、请工匠……谁先盖好谁先住新房。”叶老伯还补充一句,“那两年,家里的收入主要花在建房和娶‘新抱’上。” 这边厢,村民盖房子红红火火;那边厢,毛织生意开始风靡大朗镇。有村民说,“上世纪90年代,有点钱的人几乎都投资毛织生意,但旧村的房子根本不够摆机器。所以,有地流转给村民建房,家家户户都抢着要。” 叶柱流告诉记者,当年,他也在长塘小学附近买下一块110平方米的土地,盖起一栋三层半的水泥楼。房子盖好后,上面住人,下面一二层大儿子和媳妇利用起来办起小作坊式的毛织厂。排名前列年花了7.2万元买了18台红旗马织机,一年后他们就把投资机器的成本全部赚回来了。
【2000年 大胆设想】 集中土地建公寓 心念祖屋不肯搬
厂房经济、商贸经济在长塘遍地开花,但厂房出租经济不适应时代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等现象却越来越突出。 “土地一点一点被征用,如果不提前谋变,将来也许无地可用。而且,农民一户一宅分散居住,给治安、绿化、卫生等带来诸多不便。”回忆起当年搞农民公寓的初衷,时任村党总支部书记的叶同桂和几位村干部们感触颇深。 “能否改变农村积淀了上千年的居住观念,集中土地新建农民公寓,让村民由‘洗脚上田’变成‘脱鞋上楼’?”当年,叶同桂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消息一传出,长塘顿时炸开了锅,每家每户议论纷纷,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年轻人拍手称“好”,但更多的村民选择了不买账,“抵触情绪比较浓”。 岁数大一点的村民说,几十年住惯了两三层的私人楼宇,突然搬上高楼挤在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空间小了有点不习惯。“上楼后就像被关在笼子里,出入不自由。”一位阿公回忆当年的想法还记忆犹新。 然而,的问题是,村民手头没有多少剩余钱,如何买农民公寓?没有土地的农民“上楼”了,将来靠什么“下楼”? 种种抵触情绪,一时间成为难以跨越的鸿沟。
【2003年 开工建设】 全家出动忙认购 老人欢喜搬上楼
村民们想不通,怎么办?“村干部、生产队队长这时起到了带头作用,他们挨家挨户走访,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这工作一做便是3年。”当年,刚从管理区退休下来的老干部叶应弟发现,年轻人大多赞成上楼,“于是我们就动员年轻人做他们长辈的工作,效果不错。” 除了打“口水战”,2000年,长塘分3批次组织村民外出参观,每家每户派出一个代表组团参观东莞市区、塘厦等地的高尚住宅花园,看看别人的生活究竟有多精彩。“回来后,有的村民思想开始动摇了 。” 村里于是开始趁热打铁,村干部们更是忙上忙下——村集体无偿提供建设用地,负责搞好道路、电水气、绿化、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农民公寓实行物业管理,管理费全部由村委会负担…… “更难得的是,一些村民由于经济有困难,就由村集体担保向银行贷款,首期房款甚至可以分三期缴纳”。叶应弟作为群众代表,也参与了长塘花园的宣传工作。“村民只要按1100元/平方米的标准交纳建筑费,就可以住上宽敞气派的大房子了,条件很优惠,经过两轮认购,八成以上村民选择了自筹资金建公寓”。 2003年10月15日,投资4亿元、带电梯的高层住宅楼群——长塘花园正式施工了。 房子建成后,村民要抽签确定楼层和户型。回忆当时抽签时的场景,叶应弟的儿子至今记忆犹新:“场景谈不上火爆,村民们有序排队静候。但大家几乎都是全家出动,赶到长塘小学的会堂看模型户型。那一个月,看模型谈户型,几乎成为村民每天晚上必做之事。”
【2006年 洗脚上楼】 男人们不外出了 外出居民“回炉”了
2006年2月,农民公寓建成并陆续交付给村民使用。同年9月30日,长塘花园一共有1042户报名迁入,占应迁公寓人数的95%,全村人热热闹闹共聚“千人宴”,这同时也标志着大朗长塘社区顺利完成 “村改居”工作。长塘村民也成为了洗脚上楼的“新市民”。 建成后的长塘花园地处大朗镇中心,旁边是大朗镇商贸文化中心。新世纪广场、不夜天美食街、大型主题商场、休闲购物步行街、大朗体育馆、天域歌剧院就在家门口。住上新居的村民逐渐进入市民的角色,不少长塘人坦言,他们已经由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转变,就如城市人一样。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叶应弟的儿子说,自从有了花园式的生活空间后,他已习惯了早上晨运、饭后散步,晚上到球场打羽毛球、篮球,个人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在旧村居住时,脑海里根本没有健身运动的意识。”这时,他的爱人也插上一句话:“入住长塘花园后,村民们的家庭矛盾少了很多,许多男士不外出打牌了。现在,英语班、烹饪班、普通话培训班、理财班等,各种免费培训丰富着居民们的生活。” 一些在外置业的长塘人听说长塘花园环境好、治安好,住得舒适,也纷纷“回炉”。长塘花园物业管理处经理叶惠钦告诉记者,今年至少有10户人家搬回来住。蕞近,他还听到未认购公寓的村民抱怨,后悔当年“错失良机”。 采访结束后,记者走在花园小道上看到,一些妇女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老人们在健身区域做着简单的运动,偶尔还传来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还有清脆委婉的鸟叫。虽然他们已摇身变成了城市人,但依然保持着淳朴气质,街坊邻里遇见了,还像旧村居住时一样,热情地嘘寒问暖。 村民搬上楼后,大朗长塘社区“村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的事传为美谈,当地政府接待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民公寓取经团不计其数。
长塘立村于南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南宋末年,抗元英雄叶纲(字永青)之孙叶廷实定居长塘。长塘古称长溪,后因围前有鱼塘长度百余丈,故得名“长塘”。传说,长塘叶氏始祖廷实,少时曾放鸭于长溪,见此地景色优美,于是立围定居。后村民围溪成塘,由南到北,依次形成长塘、芒果塘、圆塘、小塘和水鬼塘五个水塘。这几片水塘兼具“防旱、水产养殖、灌溉”等重要功能,保证了村民的基本生活。叶氏子孙扎根长塘,立围建舍,置田兴家,艰苦创业,渐成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之势,为当地排名前列大族。族人兴学科举,名人辈出,廉忠孝悌,书礼犹存。 长塘古村依山面水而建,水塘清幽,古榕挂月,村落巷道如梳齿般纵向排列,历经几百年而不变。长塘旧村民居以泥砖屋为主,里巷、祠堂、民居、古井、池塘、古树等组成完整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长塘旧村落内部建筑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组织,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下有完整的排水渠道。旧村巷道网脉清晰,一番风情。2005年开始“村改居”,成为大朗镇长塘社区,总面积3.63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435人。
改革开放以来,长塘村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经济,到2003年全村累计引进外资总额3250万美元,兴办外资企业36家。 2002年投资300万元建设长塘幼儿园,建立对经济困难的家庭子女读书补助制度;村民子弟享受免费就读小学的待遇,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可获得村委会奖励,2001年起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学生每年享受2000元学习补助,获得函授大学、成人大专、夜大、电大等毕业证的一次性补贴2000元。长塘社区实行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村民男达60周岁,女达55周岁的,每人每月领到养老金300元。2001年起,每个村民每月享领大米20斤,花生油0.5斤,对一些困难户每年年终还有一定的补助金。 2003年9月投入3亿多元筹建长塘农民公寓。长塘先后被评为东莞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中“五个好”村党支部、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 2007年,长塘社区被确定为“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社区”。
【细说掌故】 种柑橘起家 办毛织腾飞
长塘农民公寓总投资近4亿元,其中有1亿元属于财政补贴,其余的全由当时的长塘管理区自己掏钱兴建。曾担任村民小组组长的叶柱流说,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后发展集体经济积累下来的财富。 长塘近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叶柱流是见证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长塘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当时村委会每亩补贴130棵果苗鼓励村民种橙柑橘。3年后,柑橘流向市场,每亩果园村民赚取了7000多元的收益。 1979年,香港人在长塘盖了毛织一厂,接着一些外地投资的工厂零星出现了。1984年,长塘按捺不住发展的渴望,集资兴建厂房引进了排名前列家来料加工厂。尝到厂房经济的甜味后,长塘大范围地兴建厂房,两年后工厂数量增至六七间。在高峰期,长塘建有50多间厂房出租,几乎每个村小组都拥有2-3间集体厂房。那时,长塘就流行着一句口号,“斩残橘、推荔枝、建厂房”。过去,曾作为长塘标志性地貌的五个大水塘,也在工业发展时期被填塘造厂,逐步建起排名前列工业区、第二工业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种橙柑橘的浪潮就消失了,许多农民逐步“洗脚上田”从商了,大伙都流行开毛织厂去了。有数据显示,2003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1012万元,集体总资产3.2亿元,村组两级集体利润2563万元,人均收入13910元。 近年来,随着新世纪长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进驻,长塘社区的经济格局慢慢出现转变,商贸业收入的比例有所增加。长塘社区利用地处大朗镇中心区的优势和长盛广场的带动作用,瞄准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从工业为主向商业为主转变,从引进工业企业出租厂房的单一经济结构向多业态并举的商业发展格局转变,将第三产业培育成新的增长点。 (编辑:mavis)
免责声明:凡来源非搜狐焦点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网站。
腰线房一般在几层?各有什么优缺点
新手买房一定要了解的18个基本常识
腰线房一般在几层?各有什么优缺点
新手买房一定要了解的18个基本常识
你一定需要知道好户型5大功能区布局
网签价、成交价、指导价该如何理解?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