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八月的宣城,处处洋溢着热力四射的气息、活跃着积极进取的身影,一幅建设现代化美好城市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在建设美好宣城的洪流中,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青年人才是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近年来,宣城市大力实施“青云计划”,围绕“打造新高地争当排头兵”战略目标,聚焦人才引进培养服务和青年创新创业就业,凝心聚力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立排头,为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和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提供了强大支撑。
奔赴高校招引人才、创新方式吸引人才、抢抓契机诚邀人才……在不见硝烟的城市“引才大战”中,市委、市政府创新多种引才模式礼遇各类人才,在推进各类人才汇聚宣城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宣城路径”。
——主动出击强招引。2月下旬,宣城市启动开展“组织部长高校行”活动,由市县两级组织部长和人社、团委、宣城经开区负责人带队,奔赴省内外高校洽谈合作,将引才专场“搬到”省内外108所大学校园;组织55家重点企业“组团”赴陕西西安、湖南衡阳8所高校招引人才,吸引1240余名毕业生参与,现场达成就业意向238人,全力打响了“宣聚人才城就未来”的引才品牌。丰厚的薪酬,吸引众多人才驻留。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人才岗位50个,蕞高年薪达30万元,一天内有78名毕业生进行现场洽谈,达成就业意向35人。
——上云赋智建载体。近年来,宣城市加强与高校联系,建立长效合作“朋友圈”,借助“云签约”等方式与100所高校共同成立“宣城校地合作联盟”,建成启用“宣城——高校人才创新资源网上对接平台”;举办校地校企合作洽谈会、重点产业企业人才引进云聘会,与省内外150所高校师生33.32万人次“云端相会”,52.73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参加线上招聘。华东理工大学在参加“云洽谈”后不久,选派专家学者来宣就“区域经济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开展考察交流活动,富有创意的活动有力推动了校地发展深度融合。
——抢抓契机促宣传。宣传到位,人才才会就位。宣城市抢抓省考和招录选调生笔试考试契机开展主题宣传,发动青年志愿者推介城市人才政策和重点企业岗位,在全市9个考点发放宣传手册6028份,为考生提供包含112家企事业单位738个岗位需求“大礼包”;召开高层次储备人才交流会暨事业单位人才引进考生见面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深情推介,诚邀四海英才来宣创新创业就业。“没想到宣城这么美,更没想到宣城对人才这么热情,我开始爱上宣城了!”受邀参加人才引进考生见面会的安徽农业大学博士金梦灿感叹道。
集聚人才强磁场,全市各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犹如强大的“人才引擎”,为宣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厚植“沃土”,建强人才“孵化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宣城市立足地方实际,注重人才培养,厚植“沃土”,多维度建立建强人才“孵化器”。
“早就听说家乡与学校共建了暑期社会实践基地,这次回来专门体验了一把,感觉对接特别顺畅、过程特别充实、服务特别贴心,为家乡点赞!”宣城籍清华大学核能专业博士蒋琳对大学生“三实”基地赞不绝口。而蒋琳只是宣城市深化大学生“基地式”实践的一个缩影。
“服务助力”留住人才。近年来,宣城市启动建设独具“宣”味的大学生实践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四步一平台”即(主动对接高校、提前发布需求、精准匹配岗位、持续跟踪培养和“实践青春扬帆宣城”网络平台),全过程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今年以来,累计发布社会实践岗位1.4万余个,到岗开展实践大学生达1.2万余人,有力促进了大学生接受社会教育、锻炼成长,让人才既“流得动”又“留得下”。
“一流平台才能凝聚一流人才”,宣城市陆续建成宛陵科创城、长三角“一地六县”人才综合体等平台,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即将投入运行;推行“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政产学研模式,与中科大、合工大、安工大、安工程、安农大等高校共建产业研究院、技术转移机构39个,418家企业与78所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37个。
产学研合作为宣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安徽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宣酒博士”张温清,作为合肥工业大学和宣酒集团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校外导师,近年来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绿色食品产业青年人才23人。
关注青年人才成长进步,不仅要搭建好横向流动的“桥梁”,还要竖立起纵向发展的“阶梯”。宣城市深入实施“青云计划”,推进人才培育“十大工程”,围绕服务“科技创新驱动、民营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各类行业领域”战略目标,按照“一年起步、两年深化、三年见效”要求,分类提出人才培养规划,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选拔、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搭建起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教育人才、医药卫生人才、文化艺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技能人才和青年人才等10支人才队伍的成长阶梯。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宣城市紧紧围绕“引进来、留得住”的目标,不断加大人才服务保障力度,大力营造爱才惜才、尊才重才的人才发展新环境。
——健全人才机制,为各类人才发展“撑腰鼓劲”。宣城市升格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一把手”亲自抓人才工作格局。优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职能,持续完善议事协调机制,形成高效顺畅的人才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调研评估机制,坚持定期督导和动态指导相结合,实现“月调度、季评估、年总结”。
推进事业单位“放管服”改革,赋予用人单位更大自主权,赋予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创新人才全周期多元评价机制,引入同行、用户、市场、社会等评价主体,坚决破除“四唯”倾向。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惠才政策“落地生根”。宣城市接连出台实施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重点产业人才政策“宣8条”、教育和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等,构建起支撑青年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聚焦青年人才蕞关心的问题,提供购房、租房、薪酬、生活补贴和创业扶持等。对原有政策提档升级,比如符合“宣8条”规定条件的博士、硕士、本科生,可享受的各类补贴分别提高1.8倍、2.4倍、1.5倍。
今年,为持续推动“宣8条”等重点人才政策兑现落实,宣城市专门开展“人才政策落实年”活动,开展集中宣讲5次,举行政策兑现仪式2次,并督促县市区、产业园区出台配套政策、完善经办流程,让人才享受政策更加便捷高效,今年以来兑现补贴资金近2000万元。
——强化服务保障,让人才感受“他乡温暖”。专门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健全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将人社、科技、教体、卫健等12个部门人才服务事项“打包一件事”办理,实行“一窗口受理、一对一服务、一站式办结”。建立“宛陵优才卡”制度,为符合条件的青年人才提供子女就学、医疗保健、文化旅游等9项优质服务。建立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定期开展上门走访、节日慰问、座谈交流等。
春节前夕,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朱立军专程赴北京看望了宣城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物理学家汪卫华,长江学者、北大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汪涛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科学家胡善勇等在京部分优秀人才,与他们联络感情,畅谈家乡建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蕞好的环境是良好的体制机制。”这是朱立军部长与专家学者的共识。(胡太明 吕祥峰 蒋华)
陆川:“三个特殊”破解高层次人才招引难题
安徽旌德:梯田披绿装 稻浪穗飘香
人民建议|网友建议每日公布合肥楼市成交…
第29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
斯雄《皖韵八记》暨《皖美三部曲》新书正…
马鞍山有个“马上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走进“大国粮仓”:“黑科技”提升储粮能力
设计时速350公里 昌景黄高铁安徽段正…
全椒县古河镇:人居环境“四结合”开启乡…
芜湖单轨:从“零”起步到破浪“出海”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
人民网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rmw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