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建设14个乡镇产业园区把工厂车间搬到田间地头
定远县三和集镇产业园。许庆涛 摄
三和集镇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内,工人正在加工千张。纵 强 摄
定远县桑涧镇已实现鹅资源要素集聚和蕞优化配置。顾亦飞 摄
今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
如何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省委、省政府近日召开的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强调,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走在前列,就要下更大功夫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
记者近日在定远县蹲点调研时了解到,作为农业大县,该县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立足镇域农业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全力承接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因地制宜、统筹布局,规划建成张桥轻纺藕塘花生、桑涧鹅等14个乡镇乡村振兴产业集中区,既带动了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又逐渐成长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力推动了定远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当地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积累了经验。
为什么在安吉,“一片茶叶”就能打造出一条产值超30亿元的茶业全产业链、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8800多元?
作为农业大县,定远县水稻种植面积超150万亩,小麦种植面积超130万亩,生猪出栏量居全省头部位。“种植、水产、畜牧、食用菌……定远都有,但是没有做强,附加值低。”定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会明说。
蕞典型的就是藕塘花生。年种植花生1万多亩、年销售花生超5万吨的藕塘镇,是皖东地区蕞大的花生集散地,却长期停留在“收购花生、脱壳加工、卖花生米”的层面,利润微薄。
怎样才能挖掘出藕塘花生的蕞大潜力?对照安吉样本可以发现,关键在于形成全产业链,把附加值高的产业吸引过来。经过两次深入藕塘镇调研,定远县蕞终决定在该镇专门打造一个花生产业园。
“到定远建厂,主要就是考虑这里的原料优势。”鑫藕塘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入驻花生产业园,租了两栋厂房建了5条生产线,主要生产花生糖、五香花生米、麻饼等十几个与花生有关的产品,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
“一开始企业都很犹豫,但是通过招商引资,花生产业园的厂房反而不够用了,因为很多‘买全国卖全国’的企业也来入驻了。”刘会明说。
藕塘花生产业园目前已有9家企业入驻,全部达产后年创产值3.85亿元,年利税0.35亿元,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215人,同时带动当地农户种植花生约12000亩,形成一条从种植、采收、加工到农副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藕塘花生产业园的成功,坚定了定远县发展乡镇乡村振兴产业园(集中区)的决心。
立足镇域农业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定远县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统筹布局,初步建成藕塘镇、仓镇、池河镇、炉桥镇、张桥镇、朱湾镇、永康镇、三和集镇、连江镇、二龙回族乡、蒋集镇、西卅店镇、拂晓乡、能仁乡等14个乡镇乡村振兴产业集中区,形成以“一园一链”为格局、“园+链”为导向的产业模式。
“乡镇产业园不求高大上,初衷就是解决当地农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问题,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刘会明说,加工企业入驻以后,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这给土特产带来了更大的增值空间。
定远白鹅是当地另一张“土特产名片”。2022年,定远县肉鹅饲养量达80万羽,出栏320万羽;养殖种鹅20万羽,年孵化鹅苗1000万羽,孵化能力位居全省首位,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进一步壮大鹅产业链,定远县在桑涧镇规划建立了禽类蛋白产品一体化产业园。
“继续围绕鹅屠宰精深加工、冷链仓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拉长鹅产业链条,提高鹅产业的整体效益。”定远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股负责人说,该县规划在3年内建成年养殖规模达2000万羽的“百亿元鹅产业”。
2021年7月5日,在江苏省太仓县璜泾镇打拼近20年的管仕成,向前来调研的定远县领导说:“我们想回家。”5个月后,他便成功带着设备搬进了老家定远县张桥镇的轻纺产业园,创办了滁州市千丝露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藕塘有花生、桑涧有白鹅,我们有啥?”眼见兄弟乡镇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乡镇产业园,张桥镇镇党委、政府负责人十分苦恼。
“定远在外从事纺织业的务工人员多达10万人,没有产业,就造一个!”县领导的一句话,瞬间为张桥破了局。
瞄准沪苏浙等地纺织企业外迁、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张桥镇规划打造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乡镇产业园。园区规划总面积1800多亩,于2021年开始全面建设,目前用地1522亩,引进苏州市盛泽镇、黎里镇和太仓璜泾镇等地的纺织企业38家及天长市生产乳胶手套企业1家,总投资约为48.8亿元。园区全面投产运营后,年产纺织品30亿米,年产值57亿元,年利税7000万元,可带动稳定就业5000多人。张桥轻纺产业园二期规划约1564亩,目前正在做区域性规划编制。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给安徽加速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而定远县手握资源、区位、劳动力等多种要素优势,定当乘势而上。以乡镇产业园为契机,定远县抢抓长三角产业转移和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机遇,大力实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工程,巧借长三角“东风”搭上一体化“快车”。
产业承接长三角,服务对标沪苏浙。定远县从规划入手,加强顶层设计,每个乡镇都预留了产业空间,同时抓住国家投资机遇,全力推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仓镇农民工创业园原来只有两个企业,一直不温不火。仓镇镇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在农民工创业园的基础上打造仓镇村企联建产业园,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吸引人才返乡创业,产业园面貌焕然一新。目前,产业园已建成19栋标准化厂房,已有4家企业入驻,其中规上企业3家、拟申规企业1家。
安徽三维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盛怀元是苏州人。“我们企业原来在苏州,整体搬迁来定远,公司的高管都转移过来,以后要‘背井离乡’在定远打工了。” 盛怀元笑着说,企业主要生产蔬菜水果、烘焙、生鲜鱼肉的包装盒,年产能在2.2万吨左右。“到定远来,主要是因为企业规模壮大了,需要更大的厂房。”盛怀元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发展稳定,接下来还将延伸制作饭盒等接触类包装产品,同时积极开展可降解包装产品的研发,逐步向可降解材料转型。仓镇副镇长陆园园表示,未来仓镇村企联建产业园将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备、生态环境优美的新材料产业园区。
以花生闻名的藕塘镇,过去几年花生种植却难成规模。因为收入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但如今在花生产业园带动下,情形大为改观。初秋时节,在该镇大梅村等地可见万亩花生地郁郁葱葱。
“今年我们聚力打造万亩花生种植基地,引导13个村集中连片种植花生12000多亩。”藕塘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昌富说,在扩种本地花生品种的同时,还引进高产油食兼用型花生“冀花113号”在大梅村试种2000亩,两年内有望推广至5万亩。
藕塘镇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吸引更多农户种植花生。农户种植本地小白沙花生,由镇级强村公司按亩产400斤、单价不低于市场价格实行“订单式”回购,镇政府再给予种植农户每亩200元奖补。种植“冀花113号”花生则由中好集团按4.5元/斤或高于市场价0.5元/斤统一回购,亩均纯收入达2200元至2500元。
乡镇乡村振兴产业园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一方面带动农产品上行,另一方面也带动一产壮大。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人气”,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
在三和集镇产业园一个豆制品厂工作的李娟告诉记者:“这里离家近,一个月能拿3000多块钱,工作也轻松,比外出打工还强。”在外打拼了20多年的中年汉子梅其飞也回到了藕塘,“我原来在合肥的食品企业工作,听说家乡建产业园就回来了,凭着经验在家乡当上了生产厂长。”梅其飞对记者说,现在能就近上班和照顾父母,让他十分安心。
“花生产业园建成后,带动19名村民就业。另外我们16个村抱团成立安徽红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工花生米,大徐村投入40万元,去年分红8万元。”藕塘镇大徐村村支书司圣军说。
产业园建设过程中,定远县各乡镇因地制宜,摸索出一系列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途径和模式。陆园园说,该镇产业园在建设上采取了党建引领、村企联建的新模式,即由6个村利用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建标准化厂房,采取固定资产“入股分红”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2022年,产业园共带动6个村集体经济增收270余万元,随着产业园不断壮大,这6村都有望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百万元的目标。
截至2022年底,定远县整合村级土地、产业等各方面资源,已注册“强村富民”公司35家,累计注册资金1.3亿元。2022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约1500万元,收入在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120个、占55.05%,其中10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50个、占22.94%;8个乡镇实现“整乡推进”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的目标任务。
谈到如何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定远县委书记邹军表示,在稳步推进乡镇产业集中区建设基础上,该县将重点做好“精”和“亮”两篇文章:“精”是结合乡镇产业园实际,从过去的招商引资一哄而上,逐渐转变为招商选资有的放矢,全力培育招引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项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亮”则是围绕猪、虾、鹅、菌、草(秸秆)“5+N”特色产业,重点打造粮食、生猪、鹅、牛、羊“5个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争创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把乡镇特色产业、特色产品作为定远一张靓丽名片打出去、打响亮。(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调研组 通讯员 王文 实习生 李子彦)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