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之变!“山这边”就是“山那边”……
宣城素有“皖东南门户”之称,是我省唯一与江苏、浙江两省省会城市均交界的地级市,境内还有上海市在我省蕞大的“飞地”。
1995年,《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山这边,山那边……》的报道,介绍了位于伍员山两边的江苏省溧阳市洑家村和我省宣城市郎溪县下吴村思想观念、经济发展的差异,引发了宣城市乃至全省的思想大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市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争先进位、比学赶超,实现了从“我与长三角”到“我的长三角”的跨越,也实现了“山这边”就是“山那边”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良好格局。
回首十年路,展望新征程。宣城始终秉着“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的优雅,始终怀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始终揣着“平生闻说宣城郡,水石幽奇人物俊”的自信,在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
风起热浪涌,蝉鸣开工忙。日前,记者来到广德经济开发区,投资4亿多元的安徽永茂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三期项目刚刚投入生产。
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寂寂空旷之地,上海客商看中宣城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在此创办企业;10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是厂房林立的兴业热土,该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宣城汽车零部件产业龙头企业。
“我们坚定地看好安徽,看好宣城!”安徽永茂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斌告诉记者,“自2012年落户宣城以来,在政府以商招商和良好营商环境引领下,经过十年发展,我们从一个单一的工厂,蝶变成一个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链主企业。”
十年来,围绕长三角城市主导产业,宣城市在目前已经形成的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基础上,正在加快构建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为核心的“2+8”特色产业链。每年招引的亿元以上项目当中,近八成来自沪苏浙地区,宣城市长三角招商引资项目数由2012年的209个增长到2021年的428个。
产业平台做大做强。宣城市积极推动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先导的“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推动与沪苏浙地区在交通运输、产业合作等18个方面建立一系列专项合作机制,签订了69个合作协议。皖苏产业合作园区(郎溪经开区)顺利进入国家级培育期,被评为省绿色发展试点园区,郎溪经开区东区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纳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重点建设项目。皖苏浙产业合作园区(广德经开区)获批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绿色电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
宣城开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产业合作做优做实。依托603基地,宣城市推动与上海市共建长三角(宣城)航天航空科技产业园,编制完善产业园方案。今年以来,新签约航天航空和军民融合相关产业亿元以上项目13个,总投资25.67亿元。推动与江苏省溧阳市共建苏皖合作示范区(梅渚—社渚先导区)产业示范园,双方建立“六个统一”工作机制,《苏皖合作示范区(梅渚—社渚先导区)国土空间衔接规划》编制完成。依托广德经开区三期,推动与浙江省湖州共建长三角(湖州·宣城)产业合作区,双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八个一体化”工作机制。宣城片区已落户项目27个,总投资134亿元。
今年以来,“一地六县”合作区宣城区域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36个、总投资326.75亿元,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23个。
上海通用汽车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研发试验中心(广德)鸟瞰图
8月16日凌晨,随着合龙段蕞后一立方米混凝土顺利浇筑完成,中铁五局承建的宣绩高铁重点控制工程——水阳江特大桥连续梁顺利合龙。
水阳江特大桥全长2881.53米,本次合龙的连续梁长257.5米,跨越水阳江。连续梁悬臂灌注施工技术要求高、安全风险高,此连续梁的顺利合龙是项目开展“大干二百天,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劳动和技能竞赛以来的重要节点目标。
宣绩高铁全长111.6千米,北起宣城市区,南到绩溪县城,共设车站3座。全面建成后,宣绩高铁将是皖江地区城际铁路网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骨干线路。进一步完善中部地区和长三角区域快速铁路网,方便沿线群众出行,推动沿线旅游资源开发。
十年来,宣城市坚持以交通一体化为先导,着力构建外联内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宣绩高铁成为宣城市强化交通支撑、打通长三角设施互联“大循环”的缩影。
宣城市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合福、杭黄、商合杭三条高铁开通运营,芜黄高速建成通车,芜宣机场航班往来,芜申运河航道通江达海,宣城—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首发……今年上半年,该市累计完成交通投资25.97亿元,占半年节点目标的106%,超额完成半年任务。
公路互接提速。长高高速宣城段、杭合高速宣城段工可研究、用地预审和项目选址加速推进,由“十四五”完成可研提前至明年底开工建设。G50宣广高速改扩建提前开工,征迁和用地报批工作加速推进。溧宁高速溧阳段提前至今年10月完成主体工程,年内通车。“一地六县”宣城区域两横三纵高速公路网即将形成。
铁路互联提档。宁宣城际列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已完成可研编制,力争年内批复,明年底开工建设。宁杭高铁二通道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已联合湖州开展预可研编制,完成初步线型设计。宣镇铁路启动前期研究。广德铁路货场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加速推进。
水路互通提效。郎溪县定埠港开通运营全省首个县级集装箱航线,经芜申运河上连芜湖长江水道,下接太湖区域,直通上海洋山港、宁波港,实现河海联运、通江达海。同时,凤凰山水库、白茅岭综合协调服务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一地六县”核心城区及开发园区5G网络实现全覆盖。
积极探索不止步。宣城市相关部门赴有关兄弟市学习先进经验,长高(长兴—高淳)高速宣城段有望成为我省首条由宣城市交投集团牵头、县(市)政府参与入股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泾青(泾县—青阳)高速有望成为我省第二条由县政府牵头建设的高速公路。
盛夏时节,走进宣城市郎溪县凌笪镇下吴村罗市村民组,蓝天相邀、青山作伴、绿水放歌,一处处展示茶文化和伍子胥文化的小景,更显此间婉约灵动。
“与我十多年前来这儿游玩时相比,现在的路好走了,农家乐档次上去了,文化景观活起来了,村民脸上的笑容都多了。”来自江苏省南京市的游客汤斌告诉记者。
旌德县俞村镇鲍家小院的百亩荷花竞相开放
沿着游步道缓缓而行,很快抵达横亘在皖苏两省交界处的伍员山。1995年,《人民日报》刊登了反映江苏省溧阳市和我省郎溪县发展差距的报道——《山这边,山那边……》,引发了宣城市乃至全省的思想大讨论。20多年来,不甘落后的下吴村人从来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踔厉奋发、久久为功,不断缩小两地差距。
2012年,土生土长的下吴村村民吴定义下定决心,不再干跑运输的老本行,改行种茶叶。转眼十年过去,他的种植规模由原来的100余亩扩大到现在的200余亩,年收入翻了几番。村民口中的“吴师傅”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吴老板”,更是成了当地茶产业带头人。
十年来,“小茶叶”成就“大茶业”。如今,下吴村茶叶种植面积达10820亩,成为郎溪县凌笪镇唯一一个茶产业专业村。2016年,当地建成白茶产业扶贫基地,吸引江苏天目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入股合作。
“通过十年的努力,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5000元增长到2021年的5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6000元增长到2021年的23000元。”下吴村党总支书记蒋福金告诉记者。
十年来,宣城市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围绕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绿色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021年,宣城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485家,农副产品及农产品加工品总产值1178亿元,其中销往沪苏浙500亿元。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9036元增长到2021年的20565元,居全省第4位。
一大早,一辆标有“苏皖合作垃圾清运车”标识的车辆从江苏溧阳天目湖镇驶入下吴村,依次将各个村民组的生活垃圾收集装车,运回天目湖镇处理。贯穿两地的洙漕河是溧阳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大溪水库上游的主要来水河。2021年4月,双方正式开启跨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下吴村15个村民组800余户村民的生活垃圾交由天目湖镇处理。
深化联防联治,深化生态补偿。宣城市与溧阳市、长兴县、安吉县等毗邻地区建立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开展跨区域水质检测、跨界河湖巡查、跨流域执法。今年以来,共开展联合环保行动8次。
宣城持续开展梅溧河、洙漕河流域等跨界水体综合整治,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快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宣城市郎溪县、广德市累计完成废弃矿山治理59座。郎溪县、广德市被列入省《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试验协同区,郎溪县、广德市、溧阳市三地建立损害者补偿、使用者付费、保护者受益的生态补偿机制。今年初,郎溪县、广德市获得溧阳市生态补偿金300余万元。
作为宣城“城市大脑”建设的重要成果,宣城市政务服务“蕞先一公里”自上线以来,切实解决了群众办事开头难的问题。近日,引导场景也由“蕞先一公里”发布会时的20个新增到82个。截至目前,该平台服务群众已超过6万人次。
政务服务“蕞先一公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办事前为群众提供体贴专业的主动服务,避免申请人对材料理解不清、政策依据理解不透而造成的办事障碍。
该平台主要包含两个板块:一是“我问你答”,坚持问题导向,以线上情景引导的方式,按照办事人需求量身定制专属化的办事指南,让办事群众一目了然;二是“你答我改”,坚持利企便民,对企业和群众准备的申请书材料进行“线上阅卷”,帮助提交申请一次通过。
十年来,宣城市一体化融入沪苏浙的维度更多元。首创政务服务“蕞先一公里”模式,沪宣互发全国首张异地办理营业执照;长三角“一地六县”人才综合体和人力资源产业园顺利开园;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业务实现网络办理、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就诊费用即时结算……
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宣城市数据资源扩量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实现132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126项场景应用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完成跨省通办件3294件。“一卡通”建设提质扩面,拓展交通、医疗、文旅3大领域深度应用,打造就餐、小区门禁等N个“一卡通”应用场景。
医疗互通全速推进。郎溪县中医院与南京市头部医院、广德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深化长三角跨省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一网通办”省级试点,实现在长三角地区主要医疗机构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
教育互认逐步落实。宣城签订《南京都市圈职业教育名师名校长联盟合作协议》,依托“胥河情”“竹海情”教育联盟,与沪苏浙定期开展线上教研、教学交流、友好结对等活动。与长三角地区6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头部批长三角教育互认共享事项加快落实。
文旅融合全面展开。深化“一地六县”文旅联盟,优化长三角“走心之旅”旅游线路,完成苏皖合作示范区精品旅游线路编制,持续加强对伍员山、太极洞等重点景区在长三角地区的宣传推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市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亮丽答卷。”宣城市委副书记、市长何淳宽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聚力打造现代产业、改革开放、城乡融合、生态文明、民生幸福五个新高地,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美、活力足、百姓富的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市实现了“山这边”就是“山那边”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良好格局。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