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合作共建园区探索
乘产业转移大势、借示范品牌东风,宣城市近年来积极主动、思想解放,深度开展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互动合作,大胆探索合作共建园区和集群式承接新模式,成效明显,为创新承接新途径、加速示范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宣城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3个(含筹建),其中:国家核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分别为宣城经济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宁国经济开发区和广德经济开发区,核准面积14.22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筹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9个,分别为郎溪经济开发区、泾县经济开发区、绩溪生态工业园区、旌德经济开发区、宣州狸桥经济开发区、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泾县云岭经济开发区,9个筹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69.96平方公里。
宣城市与发达地区合作建园具有起步早、模式多、效果实等特点,已经与上海、江苏、浙江等多个地区和开发区开展合作共建。目前,跨省域合作共建园区共有9个,其中,已开工建设的5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玉环机电工业园、郎溪开发区无锡工业园、郎溪十字开发区经都产业园、宁国开发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广德开发区乐清电子科技园;已签合作协议的4个,分别为宣城市开发区上海淀山湖工业城、宣州开发区梅氏产业园、郎溪开发区常州工业园、广德开发区上海(闵行、松江、青浦)工业园。
2009年,宣城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玉环汽摩配协会签订合作协议,规划用地8000亩,一期项目用地2000亩,重点承接浙江玉环县机电产业项目。目前入园项目42个,协议投资76.86亿元,20个项目在建,22个项目正在办理注册登记、规划审批等手续,今年开工。另外,合作共建园区正进一步延伸发展空间,在宣州、宁国、泾县开发区设立分园,各分园已陆续引进项目并落地建设。合作模式:开发区管委会与宣城(浙江)玉环汽摩配协会签订合作协议,由协会对特定区域(浙江玉环)和特定产业(汽配、机电)开展定向招商,开发区管委会在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密度的项目达产后,根据协议规定给予协会奖励,简称“委托定向招商、落地投产奖励”模式。效益分享:税收收益全归开发区。开发区按入园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结合其建设进度,对协会拨付招商经费,对项目按投资协议约定分年度拨付一定的财政补助。经济数据统计均计入宣城经济开发区。浙江玉环实现了生产环节转出、GDP和税收部分留存、腾出产业转型所需空间的目的,宣城市开发区实现了聚集生产要素、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目的,转移企业实现了降低成本、靠近终端销售市场的目的,协会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强化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纽带作用。
2008年10月,郎溪县政府与无锡滨湖区一批特种装备制造企业签订整体转移投资协议。2009年动工建设,重点承接江苏无锡特种设备制造项目。总体规划10平方公里,目前共签约项目563个,其中科技含量高的亿元项目61个,在建项目228个,分7批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其中,主体工程在建的亿元重点项目105个。从入园项目类别和投资体量看,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将进一步建成国内特种设备制造行业重要的专业化生产、研发基地。合作模式:郎溪县与无锡市合作,在开发区内设立工业园,挂“无锡”城市品牌。成立郎溪县无锡商会,在地方政府、开发区和无锡投资商之间构建稳固、快速、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县招商局在无锡有关开发区长期驻点招商,实施“商会引荐人”物质奖励制度,简称“商会搭桥、招商局驻点”模式。效益分享:给予商会引荐人物质奖励,通过郎溪县产业引导基金奖励来郎投资企业。
2010年11月,郎溪县政府、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管委会和鸿翔控股集团三方签约,合作共建经编产业园。一期规划面积12000亩,其中起步区4300亩,目前,征地、土地平整、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已平整土地约1500亩,32公里主干道全部开工建设,园区11个专项规划正在评审之中。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个,协议资金52.3亿元,意向投资项目95个,投资额143亿元。上半年力争开工建设21个已签约项目,未来3年将形成原料、织造、染色后整理和成品加工一体化等产业链,打造中西部现代化、创新型经编产业集群。合作模式:郎溪县政府负责园区行政管理及项目审批等;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负责引导经编产业向郎溪迁移、建设服务平台支撑以及拓展产业链等;鸿翔控股集团作为园区主要投资方,负责园区土地平整、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引资等,简称“多方合作、市场运作”模式。效益分享:郎溪方对该投资开发公司从营业年度起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入园企业优惠政策执行郎溪方当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2009年签订合作协议,总体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总投资53亿元。目前已完成厂房建设6万平方米,2010年签约项目17个,意向项目38个。科海医用耗材、苏瑞消毒、苏曼信诺、诺曼荣、瑞斯迈、红楼梦旅游用品等项目主体工程在建,部分厂房已竣工;沁海金属、沃尔曼生物科技、宝盈生物农药、津桥医用包装等项目在办理规划设计工作,年内开工建设。未来3-5年,将建成我省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合作模式:宁国开发区管委会与武汉苏商工业园投资公司合作,在宁国市成立安徽苏科医疗器械产业园有限公司,公司负责入园项目引进和项目服务等,宁国开发区负责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并按项目供地给公司,简称“组建公司、委托招商、土地转供”模式。效益分享:对方享受招商奖励,入园企业(项目)独立享受相应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各项经济指标计入本地。
2010年6月10日,广德经济开发区与浙江省乐清市会创电子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占地面积300亩,投资规模4.5亿元,主要生产轻触开关、插孔等产品。目前园区内“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已到位,两家企业已开工建设,其中一家已试生产,另有四家企业将于2011年4月开工建设;已到位资金1500万元。合作模式:开发区按十三类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土地,并提供“七通一平”等建设条件,投资方负责科技园区内项目建设。效益分成:入园企业享受《广德县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发展二十条》及《######广德县委广德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增效的若干规定》等优惠政策。
尽管宣城市探索合作共建园区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部分签约的合作共建园区仍停留在前期阶段,合作共建园区的知名度不高,园区的牵动性项目还不够突出等等。目前,合作共建园区各地动作很快,不仅宣城市,滁州市,还有皖江皖北地区合作共建园区也在积极行动,我们必须加快步伐、加大力度,千方百计,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推进合作落到实处。应强化对外宣传、提升内部环境,实施精准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
当前上海正加快建设“两个中心”,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腾笼换鸟”,一大批企业迫切需要向内地转移。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市在宣城市郎溪县、广德县、宁国市等地,拥有白茅岭、军天湖等农场,总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大部分土地处于荒芜、闲置状态。建议我们要集中力量主攻上海,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必须加快推进合作进程,尽快与上海市达成合作共建推进方案,共同谋划并建设一个范围较大、承接水平较高的皖沪合作产业园区,打造皖江示范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应建立领导带头、分工负责、目标考核制度,健全省市联动、部门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对接上海,紧盯跟踪,务求见效。
充分利用宣城、滁州市毗邻江浙的资源禀赋和居皖江两翼的示范区品牌效应,把区位转化成优势,把后发彰县显为先行,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主动出击,加强与江浙沪等地的联动与协作,主动参与泛长三角分工。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示范带动全省合作共建园区的全面开展。
省农垦集团在宣城市郎溪、广德、宣州等地,拥有多处茶场、林场等闲置土地,应积极探索建立利益双方共享机制,盘活土地存量,解决土地指标不足等阻碍地方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双方共赢。
坚持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推广集群式承接、补链式招商,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加强与长三角媒体、商会、协会开展合作,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广泛宣传合作共建园区。积极参与各类展会平台,重点推介合作共建模式,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合作共建能够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进行互补,较好地解决招商选商难、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融资难、用地难等瓶颈制约,实现共赢,是实现科学招商、高效承接的有效途径。但实现园区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还必须严格产业准入及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坚持集约节约用地,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园区。
研究制定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的实施意见,围绕税收返还、基础设施投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制定促进合作共建园区建设的支持政策,加大财政及社会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增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打破行政区划制约,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园区合作共建。鼓励采取区中园、共管园、托管园和“飞地经济”等多种模式,合作共建园区。支持跨省域、跨市(县)域、皖江与皖北地区合作共建园区,提高全省开发区整体竞争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