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文化产业市场调查报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也体现一个地方的实力和形象。在当代经济社会发 展中,文化产业不仅与文化事业构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大支柱,而且还将成为 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点。宣城是安徽文化资源大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不仅 是把文化资源大市建设成为文化强市的需要,也是加快宣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 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高规格的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综合 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2、明确发展目标 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将加强文化建设单列篇章, 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把宣城市打造成为“先进文化的示范城市、文化 产业的新兴城市、全民共享的和谐城市. 3、坚持规划引领 提出了宣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设计了“一核四带五区”的产业布局,规 划了一批重点工程,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宣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工作重 点。
1、出台配套政策 在《关于加快市本级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 一项内容,在税收、土地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 把文化产业培育工程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五大工程之一。 2、加大招商力度 每年精心遴选一批文化项目,通过徽商大会、深圳文博会、中博会等对外广 泛推介。 3、争取资金支持 宣城市共有 47 个文化产业项目入选省“861”行动计划,争取到省级文化强省 建设等专项资金 710 万元;从国家发改委、文化部等渠道争取到 3000 余万元的扶 持资金,用于扶持各类文化项目建设。
全市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 1 个、县级支中心 7 个;建有 乡镇文化站 113 个,其中农村文化杜鹃花工程省级示范点 18 个,基本形成了以 市直为龙头,以县(市、区)为示范,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以村级文化活动 中心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文房四宝产业初具规模 以中国宣纸集团为龙头的文房四宝产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宣纸、宣笔、 徽墨产业集群。 2、文化兴旅初见成效 已初步形成以文房四宝为代表的文化体验游,以徽文化元素为代表的古村落 旅游,以及以云岭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等. 3、节庆演艺活动丰富多彩 先后承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宣城、“江淮情”等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主办了 5 届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文化旅游节. 4、影视制作崭露头角 以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王直老人为原型的影片《春风化雨》,荣获省精神文 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5、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文教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园区内的中国文房四宝交易中 心主体建筑已封顶,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蕞大的文房四宝产品展示、交易基地。
1、对文化产业的内涵不清楚 部分人仍认为文化主要是公益性事业,忽视其经济效益和产业属性,将文化 产业与文化事业相混淆,缺乏文化产业意识; 2、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 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 尤其是对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充分。
1、文化产业总量偏小 2011 年宣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3。4%,但总量偏小,仅达 到 23.1 亿元,缺乏区域影响力。 2、缺少龙头文化企业 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虽有 2000 余家,但投资规模大多在 20 万元以下,缺乏上 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文化企业,对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力不强.
1、资源开发不足 宣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孕育了以江南诗山敬亭山为代表的诗歌文化, 以宣纸宣笔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文化,以徽菜为代表的饮食文化等很多特色文 化。但对这些文化资源整合、挖掘和开发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2、产业链条短 文化产业与工农业、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度不高,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 链条短。
3、知名品牌不多 纵观宣城市,除宣纸等少数地域文化品牌外,能够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文化产 业品牌很少。
1、投入渠道不宽 表现在文化产业的投资对政府的依赖性大,投资渠道相对单一,投融资机制 相对滞后,对文化产业整体促进作用不大。 2、政策吸引力不够 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在政府扶持、政策倾斜、 税收及土地上的优惠缺乏力度。 3、人才支撑不足 主要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企业经营人才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 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要。
1、做大文房四宝产业,筑牢品牌根基 继续做强宣纸产业,加大对宣笔、徽墨产业扶持力度,科学合理开发绩溪砚 台矿产资源;着力加快文房四宝产业园建设,打造全国性的文房四宝展示交易基 地和书画作品创作交流平台,增强产业实力。 2、繁荣文房四宝事业,丰富品牌内涵 打造一批体现文房四宝之乡特色的标志性城市雕塑、建筑,加快推进市博物 馆、中国文房四宝博物馆、美术馆、城市大剧院建设步伐,以特色的文化事业充 实“文房四宝”品牌的内涵. 3、加大文房四宝营销,扩大品牌影响 要以产业链为纽带,注重整合文房四宝产业相关企业的营销资源,构建“整 体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框架体系,打响宣城“文房四宝”这一区域性的文化产业 品牌。
1、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充分整合和利用宣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管理 水平;积极鼓励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的研发与创新;建设旅游购物专区, 丰富宣城市旅游购物市场; 2、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 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加快发展广电传媒、网络服务、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着 力发展配套的影视制作产业。 3、推进文化产业与休闲农业的融合发展 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趣体 验、特色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1、完善配套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应按照《宣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 年-2020 年)》的总体设计,尽快配套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2、明确功能定位,突出发展重点基地 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精心包装储备一批优质文化产 业项目,大力实施项目招商. 3、强化扶持管理,提升集聚效应 对经认定设立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享受优于其他园区的税费优惠,以 园区建设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1、壮大一批骨干企业 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培育发展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 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壮大市文房四宝发展有限公司。 2、培育一批中小企业 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形成大中小型企业成龙配 套、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3、要引进一批外来企业 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完善重大项目引进和服务机制,切实加强与大 企业、大集团特别是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的对接合作。
1、创设活动载体带动 充分利用重大节会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活动。积极开展送文 艺下乡活动,让群众在欣赏文艺演出中培养文化消费的习惯。 2、“引进来”和“走出去”联动 既大力“引进来”,利用宣城市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又积极“走 出去”,鼓励本市的演艺公司、各民间专业剧团赴外地开展演出活动,大力支持文 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出口贸易活动. 3、完善市场体系推动 积极发展文化中介组织,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开办文化中介服务机构。
1、强化资金保障 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文化产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 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2、强化人才保障 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产教结合,积极支持本市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加 快建设文化产业重点专业和学科,有针对性地培养急需人才. 3、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进一步巩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争创成果,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体 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