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安徽宣城:瞄准全球紧盯新能源车
5月16日上午,中央网信办“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网上主题活动走进安徽宣城,实地探访相关企业,聚焦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宣城市依托产业协同走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是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作为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龙头骨干之一,该企业致力于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的研究与开发,为汽车顶级零部件一级供应商提供高质量的汽车零部件配套服务。
自2017年8月落户宣城后,短短六年来,该企业追加了三次投资,总投资超过15亿元。“首先是宣城的区位优势明显,其次,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我们的关键。”之所以选择落户在此,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陆凤给出了这样的解答。
“不论是项目资金方面、用工方面还是厂区建设方面,只要有需要,当地政府总是会在蕞快的时间、用蕞精准的方式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朱陆凤告诉记者,企业初建时,他们仅有400多名员工,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企业员工已达2100余人,预计今年年底扩大至4000人。
2022年,该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员工人数、销售收入、企业产值“三个倍增”,二期项目如期投产,三期项目顺利开工。2023年,该公司一季度的产值与去年同比增长达91%。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谈及未来,朱陆凤信心满满,他表示,未来,宣城立讯将奋力拼搏,争当“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急先锋,紧盯新能源车项目,瞄准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基地,力争未来五年成长为百亿销售规模的龙头企业,为宣城发展贡献力量。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球异质结电池产能头部的制造商,于三年前落户宣城经开区。
2020年,已在光伏行业深耕二十余载的华晟新能源董事长徐晓华在宣城市各类招引政策的支持下,带领核心技术团队落户宣城,并创办华晟新能源,专注于超高效异质结电池、组件的技术研发与产品规模化生产。
华晟注册成立8个月内就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2021年一期投产,头部年销售收入破2亿元,2022年销售收入破19亿元,2023年销售收入预计破70亿元。截至2022年底,安徽华晟已投产异质结电池组件产能超过2.7GW,到2024年,华晟新能源在宣城异质结产能规划达20GW。
如今,华晟新能源在扩产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力争将宣城在光伏产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年来,华晟扎根宣城,在异质结领域实现了建设蕞快、投产蕞快、效率蕞高、出货蕞多的成绩单,并吸引聚集了一批来自全球各地的技术团队、产业链上下游的优秀企业落户宣城,在华晟光伏产业园形成了国内光伏产业的新高地。
在华晟的吸引下,今年预计将还有数十家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配套企业落地宣城,仅一季度便有投资112亿元的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投资107.5亿元的宏润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投资80亿元的智能压铸低碳循环产业园相继签约落地。
“在我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带给了安徽非常大的发展。”谈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徐晓华看来,过去,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获得了充足的收益与成长,如今,安徽也在以它的方式回馈长三角。
作为唯一与江苏、浙江都接壤的安徽城市,宣城肩负着“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总定位和“争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安徽排头兵”的新使命。
近年来,宣城市将“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作为全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号工程”,聚焦聚力、唯实唯干,奋力推动合作区建设加速推进、崛起成势。
去年8月份以来,在深圳、上海、苏州、宜兴举办“一地六县”招商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59个,总金额373.4亿元。2020年10月以来,“一地六县”宣城区域与长三角区域签署合作共建协议77个,推出一体化制度创新实践成果52项,宣城市2项实践成果列入全省长三角一体化实践创新案例,位居全省第2位。2022年,“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宣城区域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13个,总投资411.7亿元,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40个。
目前,合作区正在园区建设、产业协作、机制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性进展,让人才、数据、资金等要素流动更加畅通,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长三角营商环境同城化一体化带来的便利,一步步将制度红利从“纸面”落到“地面”。
当前,宣城正将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两个“千亿产业”进行培育,其中新能源产业已构建了光伏全产业链体系,正在着力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作为全省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宣城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600家,占全省的20%左右。
未来,宣城将继续加强与沪苏浙等地政策协同、制度接轨,创优与沪苏浙等高对接的营商环境,努力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店小二”和“合伙人”。(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组团”闯红灯 四辆无牌大货司机桐...
野猪成害可组织猎捕 安徽野生动物猎...
家庭主妇也能索赔误工费?芜湖湾沚 ...
商议院 “疯狂小杨哥”们被点名,...
商议院 为合燃华润连夜整改点个赞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安徽宣城:瞄准全球,紧盯新能源车
2023-05-17 10:33:36
5月16日上午,中央网信办“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实践”网上主题活动走进安徽宣城,实地探访相关企业,聚焦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宣城市依托产业协同走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是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作为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龙头骨干之一,该企业致力于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的研究与开发,为汽车顶级零部件一级供应商提供高质量的汽车零部件配套服务。
自2017年8月落户宣城后,短短六年来,该企业追加了三次投资,总投资超过15亿元。“首先是宣城的区位优势明显,其次,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我们的关键。”之所以选择落户在此,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陆凤给出了这样的解答。
“不论是项目资金方面、用工方面还是厂区建设方面,只要有需要,当地政府总是会在蕞快的时间、用蕞精准的方式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朱陆凤告诉记者,企业初建时,他们仅有400多名员工,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企业员工已达2100余人,预计今年年底扩大至4000人。
2022年,该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员工人数、销售收入、企业产值“三个倍增”,二期项目如期投产,三期项目顺利开工。2023年,该公司一季度的产值与去年同比增长达91%。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谈及未来,朱陆凤信心满满,他表示,未来,宣城立讯将奋力拼搏,争当“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的急先锋,紧盯新能源车项目,瞄准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基地,力争未来五年成长为百亿销售规模的龙头企业,为宣城发展贡献力量。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球异质结电池产能头部的制造商,于三年前落户宣城经开区。
2020年,已在光伏行业深耕二十余载的华晟新能源董事长徐晓华在宣城市各类招引政策的支持下,带领核心技术团队落户宣城,并创办华晟新能源,专注于超高效异质结电池、组件的技术研发与产品规模化生产。
华晟注册成立8个月内就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2021年一期投产,头部年销售收入破2亿元,2022年销售收入破19亿元,2023年销售收入预计破70亿元。截至2022年底,安徽华晟已投产异质结电池组件产能超过2.7GW,到2024年,华晟新能源在宣城异质结产能规划达20GW。
如今,华晟新能源在扩产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力争将宣城在光伏产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年来,华晟扎根宣城,在异质结领域实现了建设蕞快、投产蕞快、效率蕞高、出货蕞多的成绩单,并吸引聚集了一批来自全球各地的技术团队、产业链上下游的优秀企业落户宣城,在华晟光伏产业园形成了国内光伏产业的新高地。
在华晟的吸引下,今年预计将还有数十家来自长三角地区的配套企业落地宣城,仅一季度便有投资112亿元的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投资107.5亿元的宏润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投资80亿元的智能压铸低碳循环产业园相继签约落地。
“在我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带给了安徽非常大的发展。”谈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徐晓华看来,过去,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获得了充足的收益与成长,如今,安徽也在以它的方式回馈长三角。
作为唯一与江苏、浙江都接壤的安徽城市,宣城肩负着“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总定位和“争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安徽排头兵”的新使命。
近年来,宣城市将“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作为全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号工程”,聚焦聚力、唯实唯干,奋力推动合作区建设加速推进、崛起成势。
去年8月份以来,在深圳、上海、苏州、宜兴举办“一地六县”招商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59个,总金额373.4亿元。2020年10月以来,“一地六县”宣城区域与长三角区域签署合作共建协议77个,推出一体化制度创新实践成果52项,宣城市2项实践成果列入全省长三角一体化实践创新案例,位居全省第2位。2022年,“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宣城区域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13个,总投资411.7亿元,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40个。
目前,合作区正在园区建设、产业协作、机制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性进展,让人才、数据、资金等要素流动更加畅通,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长三角营商环境同城化一体化带来的便利,一步步将制度红利从“纸面”落到“地面”。
当前,宣城正将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两个“千亿产业”进行培育,其中新能源产业已构建了光伏全产业链体系,正在着力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作为全省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宣城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600家,占全省的20%左右。
未来,宣城将继续加强与沪苏浙等地政策协同、制度接轨,创优与沪苏浙等高对接的营商环境,努力当好服务企业发展的“店小二”和“合伙人”。(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