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宣城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成就斐然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宣城市委宣传部举行“非凡的成就·宣城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集中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各项事业在新时代1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8月30日,首场——宣城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宣城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分别通报了宣城这十年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工业制造业、商务经济主要进展和成就。
这十年,秉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加快“提速进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头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被摆在宣城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一“关键变量”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蕞大增量”。科技创新,非凡十年。十年来,在宣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创新型宣城,蹄疾而步稳;十年来,宣城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闯出“科技新路”、实现“十年跨越”,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数据里浓缩了宣城“科技这十年”:
这十年,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聚力创新发展由名不见经传为崭露头角,宣城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潜力,由过去的安徽省16个市中的十位以后,跃升到全省的第4位和第5位;在长三角26个中心城市中,创新持续力指标位居第3;创新竞争力进入全国地级市百强。
这十年,创新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7.9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3.0亿元,增长3.1倍;研发投入强度从1.06%提高到2.05%,居全省第6位;全市财政科技支出从2.3亿元增长至14.5亿元,增长5.3倍,高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速57.1个百分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21%提高到4.83%,提高2.62个百分点。
这十年,科技产出量质齐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0.79件提升至2021年的17.9件,增长21.7倍;技术合同成交额由不到5000万元增长到107.68亿元(居全省第5位),占GDP比重达到5.87%(居全省第4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7.2%(居全省第4位)、57.5%(居全省第3位),较2012年分别提升33.9、26.2个百分点。
十年来,宣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百花齐放。大力培育新主体,助力农村创业创新,积极发展符合城乡居民需求的农业新技术、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壮大创业创新型农业企业。宣城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从2012年的330家发展至2021年的485家,其中国家级从6家发展至9家,均增长了近0.5倍;全市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12年的43个至2021年发展至128个,翻了两番,其中国家级从3个发展至54个,增长了17倍;全市家庭农场从2012年的1334家至2021年达到了11780家,增长了近8倍。
十年来,宣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拓展农业新功能新业态,将自然风景、古村落与农业景观、农耕文化充分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经营主体从2012年的906个到2021年的2158个,增长了140%;年营业收入从35.6亿元增加到66.4亿元,增长了86.5%。截至目前,全市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
十年来,宣城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欣欣向荣。实施“电商宣城”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引导农商互联对接,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构建完善的城乡双向互动流通网络。2021年,全市农村产品上行网销额74.63亿元,其中,农产品上行网销额42.7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企业达到538家,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达到85家,全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50亿元。
集聚发展进一步提高、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
十年来,宣城市坚持“工业强市、制造强市”战略不动摇,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聚力提质优势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实现了“集聚发展进一步提高、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
筑牢“主阵地”,产业体量进一步壮大。组织实施《宣城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双千双百”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年年均增长10.3%(全省平均水平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2012年的3.9%提升到5.3%,从全省第11位跃升至第7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33户,居全省第4位,较2012年增加1074户。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年平均用工人数为19.8万人,占规上工业企业就业总人数的97.3%;实现税收89.33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1.4%。制造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税收来源的主渠道。2021年,全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24.2%,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27.2%,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速12.2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40.9%,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个百分点。
畅通“主动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积极推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十大特色产业建链补链强链扩链,加快推进宣城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全市工业共34个行业,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为主体的“2+8”产业体系。2021年,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515个,到位资金1101.2亿元。连续6年滚动实施“千企升级”和“双百”工程。累计实施“千企升级”项目1323个,完成投资798亿元;累计实施“双百”项目1364个,完成投资90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8.1%和56.1%,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3位,比2012年分别提高34.8、24.8个百分点。
培育“主力军”,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组织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库,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成长之路,大力培育一批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引导扶持企业“专注主业、深耕实业”,提升专业化水平。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200家,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其中重点“小巨人”企业4家。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出台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建立绿色制造培育体系,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62个企业、园区、产品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其中绿色工业园区数量居全省第1位。全面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通过点、线、面全面发力,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累计争取国家和省智能制造应用专项、示范项目等15个,争创省级智能工厂12个,省级数字化车间75个。着力加快数字赋能赋智。出台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和示范企业,大力推进智能化转型、数字化改造。与思爱普(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SAP工业互联网创智中心。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累计评定达85家。司尔特、中鼎密封件等5个项目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化类试点示范。亩均论英雄助力制造业开源节流。在全省率先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工作,采取市统筹、县评价的方式,不断优化亩均效益评价体系,建成亩均效益评价系统。强化结果运用,依法依规加快低质低效企业腾退,自2018年实行“亩均论英雄”改革以来,成功处置僵尸企业和低效企业483家,盘活存量土地、闲置土地1.89万亩,为优质项目落地提供要素资源。
把牢“主动权”,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宣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产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在全省,乃至在长三角区域均占有一席之地。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度高,是安徽省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宁国被誉为全国蕞大的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基地。广德电子电路产业园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PCB企业,成为中国电子电路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中国电子电路产业创新示范区、省印制线路板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节能环保形成了以泾县电机泵阀、郎溪特种装备为重点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皖南电机节能高效电机约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4-5%,占全省45%以上,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连续二十多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10位。安泽电工蓄热式电采暖装备绿色关键工艺系统集成项目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宣城商务经济实现进位赶超、提能升级的“黄金十年”,宣城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突出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全市商务经济跑出了奋进“加速度”。
这十年,商务经济跨越提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80.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57.1亿元,年均增长11.7%;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由2012年的13.5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28.3亿美元,年均增长8.6%;外商直接投资(FDI)由2012年的1207万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8221万美元,年均增长23.7%;对外投资企业和协议对外投资额逐年攀升,企业数从2012年的12家上升到2021年的42家,协议对外投资额由2012年的1.03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2.5亿美元,年均增长10.4%。
这十年,对外贸易加速转型。全市外贸主体加快培育发展,进出口实绩企业由2012年的339家增加到2021年的687家,年进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由2012年的34家增加到2021年的64家。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15%、7.5%,提高到2021年的17.6%、9.2%。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2022年我市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城市。全市累计获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4个,与合肥并列全省头部,2021年全市4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约实现进出口8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28%,有力推动产贸集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开放水平取得新突破,明德竹木和中国宣纸成功获评2021-2022年度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
这十年,双向投资提质增效。2012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家,合同外资6268万美元;2021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家,合同外资12750.3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总数从2012年的126家上升到2021年的195家。外经企业对外投资地由2012年的3个国家扩大至2021年的11个国家(地区),其中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已先后在4个国家(地区)投资建立7个境外企业,行业覆盖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这十年,开放平台能级跃升。融入国家战略,在新起点上推进宣城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积极申创宣城综合保税区,按照“边建设边发展边申报”的思路分三期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推进机制和“指挥部+项目公司”运行模式,2021年12月2日举行宣城综合保税区项目开工仪式,起步区全面启动建设。积极承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溢出效应,2021年9月18日安徽省自贸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获批成立,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推动宣城联动创新区首批试点任务和首批重点项目落地。
这十年,消费流通创新升级。商贸流通主体持续壮大,全市限额以上商贸单位由2012年的327家增加到2021年760家,年均增长9.8%,其中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限额以上商贸单位由2012年的20家增长到2021年的56家。品牌消费深入推进,国购广场、八佰伴、万达广场等大型商贸综合体相继建成运营;“北门老街”成功申创省级特色商业街;累计创成“宣城老字号”9个、“安徽老字号”52个、“中华老字号”2个。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以会展带动产业发展,连续7年举办皖东南名品展销会,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网上交易等农产品产销衔接全面推进。开展“宣城好物 惠聚万家”、“皖美消费 乐享宣城”系列促销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
这十年,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电商主体不断优化,绩溪县、广德市、泾县、宁国市先后成功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示范镇24个、示范村84个,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区4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9家,示范效应不断积聚。
这十年,商务环境持续改善。出台《宣城市外贸口岸政策》,分阶段出台《宣城市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发展促进政策》,提速政策兑现时效,帮助市场主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扶持政策。强化精准为企服务,结合“四送一服”活动,全面落实专班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重点商贸企业、外贸企业和重点外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常态化推动四方会商工作机制和“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合作模式,及时协助企业解决融资、通关、结算等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深化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之外给予外商投资国民待遇,实现“非禁即入”。(汪成俊)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