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移民搬迁:美丽乡村与幸福生活的崭新篇章
在初冬的阳光洒落下,泾县榔桥镇的乌溪村园潭安置点显得格外宁静而美丽。宽阔的水泥道路通向一栋栋中式小楼,它们整齐划一,犹如一幅画卷,展示着新生活的希望与美好。60岁的王瑶娣坐在温暖的客厅中,心中感慨万千:“如果不是为了国家建设,我可能一辈子都无法住上这样的房子。”
随着牛岭水库的建设,搬迁给了王瑶娣和她的家人新的开始。牛岭水库作为国家重点水利项目,不仅承担着防洪、供水、发电等任务,更是激活了区域经济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引擎。水库于2023年12月30日成功下闸蓄水,意味着这片土地的未来不仅仅是灌溉与水源,更是民生的希望。
王瑶娣原本与老伴在乡间经营着几十亩茶园,日子虽然清淡,却也自得其乐。然而,当水库建设的消息传来,他们不得不考虑搬迁。选择拆房、出售土地,虽然心中有不舍,但巨大的补偿款让他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在新的安置点,他们不仅拥有了75平方米的新家,还拥有了新的生活形态。“我打算利用手中的资金,未来在附近的旅游开发中入股,赚取更多收益。”王瑶娣的声音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在宣城市,像王瑶娣这样从库区搬迁的移民超过5万人。为了做好移民搬迁“后半篇文章”,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且有效的措施。通过加大扶持政策的实施力度,宣城市围绕移民的基本需求展开,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务保障。
在宁国市汪溪村,移民人数也在不断上升。近年来,汪溪村通过撬动更加丰富的资金,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厕、污水纳管、院墙改造及绿化节点打造等行动,使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纷纷表示“生活越来越舒适,精神面貌也更好了”。
“乐业才能安居”,这一观点在宣城市的移民搬迁政策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不仅帮助移民安置,还注重通过产业发展增强其生存能力。例如,宣城市逐步引导移民发展光伏发电、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以构建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在古泉镇的九联社区,成功建设的600kwp渔光互补发电项目让周边居民每年可以获得近20万元的发电收益。而在旌德县,合庆村通过盘活闲置农房,策划打造康养文旅基地,使得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5万元,民生改善明显。
而宁国市则通过联合多方资金,在天湖街道成立了天湖兴天企业管理公司,集中资源推动移民后扶资金的使用和开发,以支持更多移民村的产业发展。这里的四栋标准化厂房不仅改变了村集体经济状况,也让曾经经济薄弱的村庄逐渐向强村转变,给更多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据市发改委库区办的数据,今年宣城市制定了123个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申报项目资金近9000万元,体现了政府对移民后期生活的重视与投入。政府通过这些项目,不仅使搬迁的每一位农民都能“搬得出”,更是确保了他们能够“稳得住”和“能致富”。
这种对民生质量的不断提升不仅是投资项目的成功,更是政府与民众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晶。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这里上演,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村民的笑脸,都让我们看到,移民搬迁不仅是国家政策的落地,更是中华民族共同富裕的生动画卷。
如今的宣城市,随着提升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随着生态旅游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更多的移民不仅在物质上实现了生活的安定,还通过参与新兴产业来实现精神生活的富足。
“我们期待未来越来越好。”王瑶娣在阳光下微笑着,眼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就在这样的期待下,宣城市的每一条大街小巷,都在书写着新时代的动人篇章。如果说搬迁是改变,那么发掘潜力、培养能力、提升福祉,才是实现根本改变的关键。宣城市的移民搬迁政策,更像是一场生动的实践,为新时代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我们展现了未来可期的美丽蓝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