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村美民富产业兴
宣城市宣州区毗邻苏浙,生态环境优美、交通区位便利、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该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培育特色旅游产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奋力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美好宣州。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宣州区沈村镇胜利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敞整洁的水泥马路,一排排徽派小楼错落有致地建在道路两旁,村内路灯、绿化、排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村里以前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平时出村极不方便。现在好了,到处都是水泥路,不仅有了村村通,还实现了‘户户通’,小轿车直接可以开到家门口。”75岁的徐德华正在地里种油菜,谈起近几年村里的变化,老人家赞不绝口。
曾经的胜利村环境真是脏乱差,房前屋后、村庄四周随处可见各类垃圾,村庄内的沟渠长期无人清理,黄坝组一口池塘常年被村民堆放垃圾,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虫肆虐。
2016年,宣州区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灾情过后,胜利村以双桥联圩防汛抗洪能力提升工程为契机,将圩区周边14米水位线以下的民居集中搬迁安置到胜利中心村所在地,并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及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一幢幢精美别致的徽派“别墅”拔地而起,一条条笔直宽敞的水泥马路直通家门口,曾经的臭水沟也变成了村中美景。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我村开展了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并严格按照规划方案开展建设,从改水、改厕、垃圾治理、村庄绿化等各方面展开,共清理垃圾20余吨,新修道路12公里,安装路灯27盏,清理废旧水沟、池塘5处,投放分类垃圾桶234对,并将一处废弃的荒地改造成文化大舞台。”胜利村党总支书记王健介绍道。通过几年的创建,胜利村中心村于2019年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截至目前,胜利村共有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点1处,市级、区级示范点各1处。
漫步村中,随处可见的郁郁葱葱的花圃,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道路两旁每隔二三十米便有一对分类垃圾桶,马路干净整洁,基本看不到烟头和塑料袋等杂物。
“每天我们都定时打扫村庄卫生,平时还会在村庄周围巡查,发现垃圾及时清扫。村民也自觉维护村庄环境卫生,养成了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正在村里开展卫生巡查的保洁员张佀英告诉记者。
近年来,沈村镇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对全镇9个村(社区)人居环境开展治理,由包村干部定期巡查、第三方物业公司常态化保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调动村民环境自治的积极性。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借助环南漪湖水环境治理工程,大力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推动镇域道路白改黑工程,对辖区道路沿线脏乱差区域进行彻底整改,全面提升镇容村貌,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沈村镇镇长吴高磊说。
日前,记者来到水东镇上河村万福楼农家乐,老板何霄正忙着招待客人,庭院里停满了来自省内外各地的自驾游车辆。“现在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变好了,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更有底气。”何霄说。
这里地处“网红”景点皖南川藏线沿线,民宿经济、乡村旅游日渐红火。2017年底,何宵的父亲利用自家房屋办起了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2019年,在杭州做服装设计的何霄毅然辞去工作,返乡吃起了“旅游饭”。
“农家乐一年的收入大概在40万元左右,既能赚到钱又能在家陪伴父母,日子过得挺好。蕞近,家门口又建了一个旅游景点,前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何霄说。
近年来,该镇前进村依托优美的风景和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采用“公司+村+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了苏浙沪和本地的众多游客。截至目前,全村拥有农家乐、民宿45户,客房168间,床位332张,餐位1700个,年接待量达4万多人次。
“2014年之前,村集体经济为零,去年我村集体经济达到了113万元,这都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前进村党委书记黄连洲表示,随着当地全域旅游的兴起,不仅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也为周边的老百姓提供了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村民唐雅倩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和爱人都在水东镇亲心谷景区上班。“真没想到能在家门口上班,还能拿到不错的工资,工作环境特别好,绿水青山,空气清新。”唐雅倩开心地告诉记者,她全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饭”,父亲还开了一家农家乐,生意火爆,一家人其乐融融。
据水东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镇除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外,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推进水东大景区建设,将前进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广到祁梅、碧山、东胜等村,同时依托祁梅村的亲心谷景点、碧山村4A级景区龙泉洞及龙泉湖、中国传统村落东胜村等景点,利用各村独特的自然与历史人文环境,持续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避免旅游资源的单一化、同质化,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
为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近年来宣州区通过改建、挂牌等形式,整合活动阵地、盘活闲置资产,在各地农村建设“新风堂”,将其打造成为移风易俗“主阵地”、乡村振兴“加油站”、文化精品“展示厅”,在推进红白喜事简办、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受群众好评。
“我在新风堂办了两次喜宴,去年女儿结婚,今年五一节期间儿子结婚,在村两委干部的劝说下,由预计的30桌缩减到6桌。菜品味道不错,价格也实惠,既节省了开支,又做到文明操办,真是一件大好事啊。”日前,杨柳镇柿木村王家冲村民组村民盛英德告诉记者,村里建起新风堂后,大操大办婚丧事和乱放鞭炮的现象基本绝迹了。
2019年12月,柿木村在新建民宿“观禾”的基础上,建设面积约200平方米的新风堂,为全村人操办红白喜事提供了便利场所。村里积极引导村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勤俭节约的时代新风。该村还成立了由村书记负责、各村党小组组长为成员的红白理事会,专门进行红白事务管理,并制订了红白理事制度、红白事执行标准。
“办红白喜事,村里的红白理事会都会协调、宣传、监督,在村民办酒席时,发放相关移风易俗宣传材料,号召大家移风易俗。”柿木村党委书记钱振华说,为遏制人情攀比风,该村对彩礼、酒席菜品、菜金礼金都坚持从简,禁止铺张浪费。
据悉,自2019年宣州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新风堂建设以来,目前全区共建新风堂142个,累计承办酒席1806桌,累计节约开支约33.2万元。新风堂在给当地村民带来切实便利的同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村民人情费用支出明显减轻,乡风文明进一步提升,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徽日报 张敬波 沈建平 夏丽丽)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