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郎溪飞鲤镇:擘画发展新图景迸发振兴新活力
广袤田野美景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民生福祉持续加强……行走在郎溪县飞鲤镇,放眼望去,处处彰显着生机与活力。近年来,飞鲤镇坚持党建引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多方发力做好产业发展“文章”,以旅游休闲农业为基本定位,着力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做优传统种养。飞鲤镇坚持产业赋能,紧紧围绕水产、茶叶等产业,做优传统种养,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该镇有多年的龙虾养殖传统,近年来稻虾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渐成趋势。为了发展好虾稻联种,飞鲤镇制定“稻虾连作”养殖区规划,落实扶持政策,实现连片和规模化种养,突出核心区,加强核心示范区环境、水、电、道路等田间工程以及沟、渠、涵、闸等配套设施标准,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共享,引导虾稻联种集中发展,建设了一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标准化示范种养基地。对田间开挖沟渠和水、电、路等设施投入,出台“以奖代补”政策,通过申报、职能部门验收,达到相关标准的给予一定的补助,有效改善了种养区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虾稻共养”,以加强品牌建设,搭建网络平台,发布农业信息,扩大市场影响力,成立专业龙虾养殖合作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小龙虾品质,畅通了销售渠道,消除恶意竞争,稳定市场价格;同时相关技术人员还经常深入养殖区,加强对种养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努力提升种养户种养技术;建设水产品集散服务中心,通过集散中心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大户能人,搭建网络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扩大产销,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和养殖户增产增收。
在飞鲤镇新法村,茶产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新法村有茶叶种植传统,早年前,农户单打独斗、没有品牌,种植效益差,严重影响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5年,新法村利用扶贫资金,流转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种植品类也由原来的老茶,改良为经济效益更高的黄茶、白茶。在此期间,新法村加大资金投入进行茶叶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该村茶叶基地初步形成。健全的生产配套,吸引来了投资。2017年至今,茶商承包村集体茶场,每年在提升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村民收入提升。
产业遍地开花、发展火热,离不开飞鲤镇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近年来,飞鲤镇通过系列举措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辖区内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5.57万亩。持续推进幸福圩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有效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着眼长远谋招项目。坚持“产业富镇”发展战略,立足资源优势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与中石化对接“茶光互补”光伏项目,预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近百万元。优化调整镇级项目库与乡村振兴项目库,提高产业项目数量和资金占比。出台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提升行动方案,明确资产开发、资源盘活等8大发展思路。加大力度推进项目。建立“调度+观摩”推进机制,一着不让地抓项目“落地、建设、投产”闭环。
打造文旅名片,实现融合发展。对于文化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飞鲤来说,抓好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乡镇振兴提速的快车道。
飞鲤镇滨临32万亩的南漪湖,坐拥7平方公里的福寿半岛,有以“一山一寺一村一桥一梯”为代表的众多历史古迹,有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磨盘山遗址。随着交通路网的进一步完善,飞鲤镇地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该镇发展全域旅游又迎利好。
飞鲤镇坚持规划引领,着眼立体化、全方位设计围绕“5个万亩”(万亩茶园、万亩龙虾、万亩林地、万亩芡实、万亩莲藕),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打造了“一核一轴两廊”的文旅发展格局。30公里的环游线路,串联着南漪湖、福寿岛、湖滨渔村、裴村古村落、桂花园、黄香殿、万亩茶海等10个生态景点,以及磨盘山遗址、国家级非遗花鼓戏、市级非遗幸福人灯、百步梯等8个文化景点。
文化是发展旅游的根和魂。飞鲤镇谋划的旅游事业,与当地的独特地域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近年来,该镇深入挖掘优秀民俗文化,成功盘活停摆多年的市级非遗“幸福人灯”和县级非遗“飞鲤小马灯”,加之“飞鲤龙灯”和国家级非遗“皖南花鼓戏”,飞鲤镇已经形成以“一戏三灯”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体系。
打好文旅发展这张牌,不仅需要优质的文旅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接待能力提升同样重要。近年来,飞鲤镇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引导产业项目向文旅产业靠拢,进一步完善文旅产业链条,实现农村产业和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实现共荣。
紧紧围绕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这一目标,飞鲤镇统筹谋划,在强化系统布局的基础上,引导各村发展补齐配强旅游产业链的生态农业项目。目前,该镇投资240万的齐村村蓝莓基地在建、投资100万的王村村黄茶基地已完成流转、投资420万的花卉基地正在统筹整合实施,投入420万的湖滨民宿到村产业项目一期民宿项目已完工验收,二期农家乐项目预计6月底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飞鲤镇以项目为龙头,充分带动民间社会资本投入、带动村民参与,既打破了项目资金瓶颈,也有效调动了辖区群众参与全域旅游发展的热情,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
高标设计带来高质发展。随着飞鲤镇文旅线路日臻完善和接待能力的不断提高,文旅带来的发展动能逐渐释放。2021年,飞鲤镇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颜值。初夏时节,走进该镇塘埂村,清新风貌沁人心脾。只见各家各户房前屋后整齐有序,村道两旁花草团簇,村中河渠水清岸绿。移步村中的文化广场,建设器材、文化舞台一应俱全,村民们三五成群,或闲聊家常、或锻炼身体,农家生活一派宁静、安逸景象。
嬗变得益于该村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持续发力。近年来,塘埂村结合“五改一清”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用吊机出新墙体大面积广告、清理电线杆“牛皮鲜”,扎实推进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披乱挂整治,并开展了沿路杂草清理。在根除影响村容“小毛病”的同时,该村还开展了包括道路三化、水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的品质提升“大工程”,让农村环境整体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塘埂村两委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带头干、领着干,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争取了蕞广大村民的参与和支持,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这几年,村里环境有了大提升,村里的各种设施也添置齐全,环境美了、生活条件好了,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惬意。”塘埂村村民说。
塘埂村是飞鲤镇推动环境整治、提升乡镇颜值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飞鲤镇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原则,以打造“清新、文明、美丽”的幸福宜居特色之镇为目标,推动沉寂已久的乡村再展新颜。
飞鲤镇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合理规划集镇整治和村庄建设。全面启动集镇建成区整治项目,统一改造建筑立面门窗、商铺店招牌等点位,力争打造清新优美的江南吴越小镇。该镇科学编制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有序开展省县道路域环境整治,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规建立政府引导与村级运作相结合的农村垃圾清转管护机制,实现日常垃圾“清扫、回收、转运、处理”全闭环管理。坚持生态优先。推深做实“河湖长制”“田长制”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加强“一湖三河”日常环保督察,完成南漪湖入河口生态修复工程及“两圩”尾水养殖示范点建设,实施南漪湖湖区养殖围网拆除行动,“水清、岸绿、天蓝”的生态底色更加突显。
如今的飞鲤镇,村道宽阔平坦、院落花草点缀、文化广场充满欢声笑语、大棚成排连篇……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宜居宜业的幸福图景。(记者 喻学超 通讯员 王骏龙 查曼)
“寻味皖南 食尚宣城”美食周活动即将拉...
合肥试点“在线监控”防油烟扰民
宣城市商务局多措并举推动农贸市场提档升级
宣城市城管局全力推进城区道路维修
宣城市检察院深入开展队伍建设工作综述
宣城市在省第三届女职工读书征文活动中...
宣城市选手全省职工演讲比赛获银奖
网站介绍广告刊例联系我们版权声明网站导航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