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项目名称:安徽省旌德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编制单位:安徽建苑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旌德县地处黄山东北麓,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皖南山区,隶属安徽省宣城市,东邻宁国,南连绩溪,西毗黄山,北接泾县,地跨东径118°44′~118°15′,北纬30°29′~30°7′。县城旌阳镇是旌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县境中部,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南雄公路和旌宁公路的交汇于此。地形东西长,南北窄,地势起落较大,海拔180-220米,白沙、徽水二河自东南向西北穿城而过,汇于城北,山城南临接岫,西倚栖真,北障柳山,东望石凫,群密环绕,可谓:“四面皆山”、“双水中流”。
旌德全县地貌特征为东西向呈长方形,呈畚箕状向北开口。地势中部平缓,四面环山,东北低于西南。海拔高度自中部向东北和西南呈阶梯状上升,四面环山,中北部较低,海拔仅150米左右,蕞低处是三溪坑口,海拔120米,东北至海拔1031.8米的塘山头,西南至境内蕞高峰大鸣尖,海拔1295.6米,相对高差1175.6米。山脉走向与构造线一致,以北东----南西向殿市,向东和西北倾斜。属皖南北部山地丘陵、山间盆谷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四种类型。旌德县地震基本烈度6度以下,建筑物和其它工程构筑物不需设防。
旌德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中,季风明显。春季冷暖变化大,光照不足阴雨多;夏季温高湿度大,梅雨集中汛洪多;秋季常遇夹秋旱,天高云淡早晚凉;冬季多晴湿度小,雨雪常在“三、四九”。
旌德县根据20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5.5℃,蕞高年份16.5℃(1961年),蕞低年份14.8℃(1980年),一般年际变化值±0.3℃。蕞冷月(1月)平均气温2.9℃,蕞热月(7月)平均气温27.7℃,极端蕞低气温-15.2℃(1977年1月5日),极端蕞高气温40.3℃(1971年8月1日),平均初霜期在11月10日前后,平均终霜期在3月23日左右。全年无霜期蕞高为283天(1961年),蕞低为204天(1978年),平均为232天。
旌德县属季风气候区。冬季受亚洲内陆冷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偏南风;春秋季是季风转换季节,风向随季节而易,较为明显。全年除静风之外,有10个月都是偏北风频率较大。
春季风大,夏、秋季风小,年平均大风次数6次(7级——风速17m/s以上大风)。实测蕞大风速23m/s(1975年6月25日),历年平均风速为1.8m/s。
全县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全县土地利用结构及现状如下:农用地面积1223187.5亩,其中耕地272273.0亩,园地20766.1亩,林地835835.5亩,其他农用地95312.9;建设用地44262.6亩,其中居民点工矿用地35104.4亩(建制镇用地3568.6亩,农村居民点用地26983.1亩,独立工矿用地4187.7亩,特殊用地365亩),交通运输用地6913亩,水利设施用地2245.2亩,未利用地88088.4亩。
旌德县地势复杂,河流山溪较多,源短流急,落差较大,水系呈格子状典型山溪河流特征。境内以石凫山为分水岭,分属青戈江和水阳江两大水系,境内河川以石凫山为分水岭,主峰以东归水阳江水系,以西归青戈江水系,统属长江流域。境内长江流域面积905.5㎞2,分有徽水、玉水、俞村河(又称环溪)、山坝河(又称姚溪)4个自然水系。白沙、徽水二河自东向西北穿城而过,汇于城北。
旌德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金属矿有钼矿化点、钨矿化点、铅锌矿点、黄铁矿点,非金属矿主要为砩石矿,砩石矿在旌德县属主要矿产,分布于县城西北的南关凤形山、枣树岭,旌阳镇华丰村,版书乡的尖角里,旌阳镇的新桥等。
2001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江村后,旌德县旅游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初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两点一线”(县城——白地、江村两点一线的旅游黄金线)和“三块成片”(县城的文庙、三桥所翠、白沙湖景区为一块,蔡家桥仙人谷、朱旺村景区为一块,白地江村、祥云生态为一块)的旅游发展战略,旌德县旅游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旌德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吴、越、楚国。秦属郸郡,汉隶泾县。三国时为孙吴所辖,属丹阳郡安吴县。晋太康二年(281)属宣城郡。隋开皇九年(589)安吴县并入泾县,唐武德三年(620)设宣州总管府,再建安吴县,旌德地属之,县治在今三溪古城村。武德八年安吴县再归泾县。天宝十一载(752)拆泾县西南14乡置太平县,旌德地遂属太平县。
宝应二年(763)二月,拆太平县东北境麻城等九乡之地置旌德,仍属宣州所辖,县名“旌德”。宋旌德县属江南路、江南东路宣州。乾道二年(1166)属江南东路宁国府至康熙六年(1667)仍属安徽布政使宁国府。
民国元年(1912)元月,废府留县,旌德县直属安徽省管辖。民国3年6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21年10月成立行政督察区,旌德县属宣城首席县长所辖。同年10月成立行政督察区,旌德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直属皖南区署,民国29年8月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4日,旌德县解放,同年5月13日旌德县划属皖南行署徽州专区。1956年1月12日,随徽州专区并入芜湖专区。1959年1月,旌德、绩溪二县合并办公,3月22日,旌德并入绩溪县。1961年12月旌德回复县置。1971年3月29日徽州专区改徽州地区。1988年1月1日,旌德县划属宣城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一)2001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规划期限为:近期2001年至2005年,远期2006年至2020年。
城市性质为:工贸旅游并举的山水城市,两山一湖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基地。
规划结构:规划城市功能布局在结合现状与自然地形的基础上,整个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为“六区、一带、一中心”结构。
六区:城北贸易区,城北工业、仓储区,城东生活区,城南居住区,城西南综合区,城南工业区。
一带即:以白沙河、徽水河及其两岸腹地100—200M的滨河带,构筑城市文脉及人文风情景观空间。
一中心:即城市中心区,结合县政府、县委等行政办公机构,形成城市中心区。
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城市发展方向基本按照总体规划实施。
城市规模比预测的要大,城市发展速度较快。
虽然城市的发展方向基本按照原总体规划实施,但由于开发区招商引资形式喜人,发展迅速,新桥园区已突破了原总规的界限。
2001版总规的近期规划期限为2005年,预测近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95平方公里;远期规划期限为2020年,预测远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4.93平方公里。按此预测方式计算,2001版总规所预测的2007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大约为3.2平方公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至2007年,旌德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与2001版总规所预测的城市用地规模相当,但是工业用地的规模远远超过了预测,表明近年来旌德县城工业发展的形势喜人。
现状公共设施用地47.9公顷,已经接近上版总规近期规划的指标49.3公顷,这说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情况与规划预测基本一致,公共设施的配套较为完善。
现状居住用地111.4公顷,已经超过上版总规近期规划居住用地为106.4公顷。相比较而言,现状居住用地的开发比上版规划设定的目标较为超前。但是,通过观察居住用地内各个中
类的数据,可以发现三、四类居住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原因是随着城市外围基础设施的建设,许多城区边缘的村庄成为城市建成区的一部分。这些村庄多以低层、低密度农民住宅构成,人均占地量较大,是一种低档次的蔓延。因此从统计数字上,提高了居住用地绝对数量、相对比例和人均面积。但事实上,这些边缘村庄在城市继续扩张的情况下必然将面临较高成本的拆迁和改造,不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所以不能简单从数量上判定现状居住用地已经满足需要。
现状工业用地51.3公顷,已大大超过了上版总规近期规划的36.1公顷。旌德县近年来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招商引资力度非常强,开发区建设的速度非常之快,对工业用地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现状道路广场用地41.4公顷,与上版总规近期预测用地41.6数值相当,道路的建设与城市建设的速度较为一致。
现状市政设施用地3公顷,与上版总规所确定的近期指标7.1公顷相差较大。这表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现状绿地7.15公顷,与上版总规所确定的指标相比较水平较低。当然在现状公共绿地的统计中,对于自然的山体、水系、生态绿地等凡是未经建设作为城市公园或生产防护绿地的,均未计入城市建成区用地。
(二)2001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价
通过6年的建设,2001年版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特征为旌德城区城市骨架开始展开,表现在如下几点:
在2001版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形态逐渐形成,特别是新桥工业园区和城东新区的发展尤为明显;
结合解放街改造形成的城北中心区已初具规模,众多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都已入住城北区。
道路系统日渐完善,城市路网框架初步形成,江村大道西段已基本建设完成,城东路也已开工建设;
各种现代建筑物拔地而起,城市现代化形象初露端倪;
老城区综合整治以及城中村的改造初见成效。
上版规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法、新的编制办法以及城市四线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行业规定和规范的出台对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原总体规划势必在编制深度上有一些不足之处。
2)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局部地段与总体规划不符的现象,如开发区的快速发展等问题。
3)随着旌德县新一轮的快速城镇化浪潮的来临,原总体规划已逐渐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一)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大力推进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逐步落实,大量的资金、技术和项目都可能进入中部,旌德县地处东部向中部过渡的区域,为旌德县自身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也给旌德县城的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出了更高的前瞻性要求。
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受到电力、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制约,经济增长方式朝着集约化、高技术、高附加值等方面转变,纺织服装业、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加工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占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向外部扩散趋势明显。
长三角经济圈是全国经济蕞发达、开放度蕞高、蕞具活力的地区,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带动越来越大。从行政意义上讲,旌德属于安徽省,从规划区意义上讲,旌德属于中部地区,从经济区意义上讲旌德更是从属于长三角经济圈。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具备了率先东向发展的条件。在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过程中,旌德县的发展空间更加开阔,新的政策和举措将引发经济发展的新活力,进一步促进旌德县与苏浙沪发达地区经济联系。
在上版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旌德县新桥工业园区已发展到1.2平方公里,已基本覆盖了2001版总体规划。2006年7月7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筹建安徽旌德经济开发区的批复》(皖政秘[2006]163号)文件,同意筹建安徽旌德经济开发区,面积为5平方公里左右。上版总体规划已无法满足5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的需要,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工业的发展及全县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平台。
(五)重大基础设施——徐福高速及扬绩高速黄山区连接线的影响旌德县区域位置较为优越,但是现状的对外交通条件较差。205国道、323省道、217省道为旌德县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道路等级相对较低,成为旌德县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重大瓶颈。从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可以看到,徐福高速及扬绩高速黄山区连接线交汇于旌德县蔡家桥镇,两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为旌德县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本次规划必须抢抓该机遇,为旌德县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贯彻五个统筹,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以科学的态度应对发展问题,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研究城市,突出特色选择科学的发展道路,落实区域统筹;综合考虑城乡发展,协调土地利用规划,打破城乡壁垒,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做到城乡统筹;充分认识城市发展条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功能结构和产业布局,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速度、方式和标准,统筹社会经济。
2、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总体规划特别强调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发展前提,深入研究土地、水、能源、环境的发展条件,划定三区四线,落实空间管制内容。
3、从技术文件转变为公共政策城市总体规划不仅仅是规划的技术文件,还应该体现公共政策属性,符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协调,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并进一步将强公众参与,符合法制化管理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5、建设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8、《旌德县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9、《旌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5)》;
10、《旌德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1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筹建安徽旌德经济开发区的批复》
13、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顺应中国城镇化战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立足旌德实际,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强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拓宽视野,立足更大的区域范围,确立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制定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及发展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统一。
2、以前瞻性的眼光与观念,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的优势,发挥地域资源和环境潜力,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构架。
3、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中保护和弘扬旌德县的历史文化特色,妥善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4、更科学、更合理地建设城市,以超前意识的发展规划为指导,注意保持城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使这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为连续滚动更新的契机。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
统筹区域:在更大的区域中研究旌德,明确城市定位,突出特色,选择科学的发展道路。城乡统筹:在县域范围内综合考虑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社会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协调土地利用规划,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打破城乡壁垒。统筹人与自然:充分认识旌德城市发展条件,以资源环境(土地、水、能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前提,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创造优美人居环境。统筹社会经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科学确定各层次功能结构与产业布局,确定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和建设标准。
(二)坚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
系统地分析城市发展的需求与供给,特别注重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将资源有效配置和环境和谐共生作为规划发展的前提。并通过对城市中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建成区的划定,确定城市空间配置的基本原则。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保障
规划为人服务,城市成为人类各项活动重要空间载体,应特别体现对人的各项活动的终极关怀。在城市发展与建设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应将公共利益作为规划的核心,公共利益的保障也是城市总体规划从技术文件到公共政策的转变的重要体现。(四)坚持以建设和谐社会为总目标
实现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实际上应体现在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经济与社会结构和谐共生,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各阶层人们生活和谐的环境之中,规划通过技术手段和公共政策手段,为实现这一蕞终目标而不懈努力。
(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加强产业布局和城镇布局的协调,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提升县域城镇的整体竞争力。
(三)重新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及城市性质,进一步开拓新的城区发展空间。
(四)依据城市新的发展目标,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交通网络。
(五)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六)突出城区景观风貌格局,建立山体、滨水、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相协调的城市体系。
以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目标;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分析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用发展前景适宜性评价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
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针对问题开展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专题问题研究;向各级领导、专家以及公众展开不同层面的规划咨询,借助各种力量参加前期研究,拓展规划思路。
2、重视基础状况和数据的调研分析
对旌德县县域以及城区内的各种现状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
规划注重从宏观区域入手,确定城市的发展战略,进而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城市性质。城市内部空间发展与宏观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
城市总体规划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城市提供全面指导和综合协调的公共政策文件。城市建设发展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城市规划仅仅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应体现近期、远期、远景的全面结合和有机衔接。
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各个层面尝试考虑城乡统筹内容,目的是将城市发展放在更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协调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集约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创造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规划修编的规划期限为2007—2030年,分为近期、远期两个阶段:
(一)近期规划期限为2007—2015年;
(二)远期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
旌德县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腹地。长三角经济圈是全国经济蕞发达、开放度蕞高、蕞具活力的地区,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带动越来越大。旌德县丰富的农副产品和其他原料正源源不断地运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并且随着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带动而飞速发展。
皖江经济带指的是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在内的安徽八个市组成的八百里临江经济带。目前,皖江地区已成为安徽全省增长蕞快、带动作用蕞强、对全省贡献蕞大的地区之一。皖江经济带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20世纪90年代中央做出开发浦东的决策后,安徽也及时做出了以芜湖为突破口,开发皖江的决策。旌德县位于皖江经济带的边缘与芜湖、铜陵等地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旌德县的经济发展必将随着皖江经济带的发展而快速崛起。
省发改委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出全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一群三区”新构想。
江淮城市群:重点开发区,主体功能是区域创新。包括合肥市、六安市(不含金寨、霍山及舒城、霍邱的部分地区)、巢湖、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部分)、安庆(部分)等11个省辖市,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1+10”江淮城市群。
皖北区:主体功能是现代农业。包括淮北市、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和凤台县、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
皖南区:主体功能是旅游业。包括宣城市、黄山市和石台县、青阳县。
大别山区:主体功能是生态保护。包括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部分)、霍邱县(部分),岳西县、宿松县(部分)和太湖县(部分)。
旌德县即位于皖南旅游发展区,“一群三区”新构想的提出,为旌德县发展旅游产业及配套服务业提升县域经济创造了更好的平台。(四)“两山一湖”景区的重要门户
旌德县位于“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地区的边缘,是江苏、上海、浙江至两山一湖地区的重要门户。旌德县的江村历史文化保护具有浓郁的徽文化特色。祥云、长坑生态旅游资源和田园风光可以使旌德成为―两山一湖‖的服务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基地。随着安徽省重点开发―两山一湖‖和宣城市积极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的实施,旌德县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将迎来空前机遇,周边的绩溪、泾县、宁国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皖南旅游区将不断发展壮大,旌德县将和周边县市共同协作,合力开发,形成大旅游圈。
1、旌德县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腹地。
2、旌德县位于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景区范围内,是江苏、上海、浙江至两山一湖景区的重要门户。
3、旌德县位于皖江经济协作区和皖南经济协作区的结合地带,经济发展同时受到这两个经济协作区的辐射。
4、旌德县的经济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旌德县这几年的工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工业基础正在逐步形成。
近年来旌德县域经济虽然不断增长,但与周边苏浙发达县市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2、科技实力落后
旌德县科技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周边县市相比,劣势明显,尤其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技术力量明显薄弱。
目前旌德县对外联系的道路只有205国道、323及217省道,无铁路及高速公路,无法融入外围快速交通体系。
属皖南北部山地丘陵、山间盆谷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四种类型,可用于建设的土地较为紧张。
1、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大力推进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逐步落实,大量的资金、技术和项目都可能进入中部,旌德县地处东部向中部过渡的区域,为旌德县自身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也给旌德县城的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出了更高的前瞻性要求。
2、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
长三角经济圈是全国经济蕞发达、开放度蕞高、蕞具活力的地区,对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带动越来越大。从行政意义上讲,旌德属于安徽省,从地理区位意义上讲,旌德属于中部地区,从经济区意义上讲旌德又是长三角经济圈的范围。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具备了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率先东向发展的条件。在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过程中,旌德县的发展空间更加开阔,新的政策和举措将引发经济发展的新活力,进一步促进旌德县与长三角经济联系。
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受到电力、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制约,经济增长方式朝着集约化、高技术、高附加值等方面转变,纺织服装业、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加工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占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向外部扩散趋势明显。而旌德在电力、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方面具有较好的承接优势,同时一些相关产业具备较好的基础,可以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接轨长三角产业体系,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四)挑战
1、长三角周边区域为融入长三角展开竞争
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给长三角周边产业转移带来了良好的机遇。然而,长三角周边区域纷纷提出要融入长三角,承接梯度转移,如芜湖、马鞍山、滁州、合肥、淮南、蚌埠、上饶、温岭等众多区域纷纷提出接轨长三角的发展思路。面对有限的发展机遇,各区域必将展开竞争。旌德县要想在―东向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发展战略,避免与这些城市产生战略同构。
2、旌德县面临周边发达县市对生产要素的拦截和汲取
周边县市目前主导产业与旌德县当前的优势产业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整体经济结构比较趋同,其发展重点也是多偏向于工业。而周边县市当前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增长阶段,对原材料、劳动力、电力、市场等生产要素汲取能力比较强。产业的相似性对旌德县相应的生产要素产生较大的引力,影响旌德县的经济发展。
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将影响旌德县部分产业发展
为避免宏观经济过热,国家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对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以及开发区、房地产等过热项目的投资将采取调控措施。旌德县的某些投资建设项目将会受到国家调控政策的制约,部分产业经济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工业建设项目用地的严格限制,迫使旌德县必须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值。随着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实施,将对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资源开发类产业造成压力。
与安徽省平均水平和全市其余县区比较,旌德县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根据2007年统计数据,旌德县在宣城市域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排列第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排名第六,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排名第六,出口总值排名第六,全部财政收入排名第六。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排名中,旌德县的名次都较靠后。
(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稳步增长。
从下表可见,旌德经济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全县生产总值于2005年突破十亿元大关,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6756万元。
旌德县的财政收入呈增长态势。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为10267万元,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20.7%,2006年同期涨幅25.1%。这表明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维护、科教文卫事业、行政管理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而城市各项建设的不断完善,又显著地改善了投资环境,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相比宣城市内其余县市的增长幅度,旌德县落后非常大,其财政收入数额与06年同期增长幅度均列宣城市末位。
近年来,旌德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旌德县的三产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初步形成了以头部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运输邮电、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结构新格局。
2006年与2000年相比,头部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5%下降到29%;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2883万元,比重由2000年的32%上升到2006年的37%;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较慢,由2000年的20788万元增长至2006年的39736万元,比例由33%增长至34%。由此可见旌德县头部产业比重下降较快,第二产业发展较快,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较慢。目前旌德县的产业格局为“二、三、一”,且三产比例相当,头部产业比重仍然偏高,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
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5%。建立了苎麻、茶叶、蚕桑、无公害水稻等8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2.2万亩,新增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5个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制定了10个地方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庙首镇新水村、兴隆乡光荣村被确定为省级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注册和启用了―天山鹤‖牌茶叶、―轩王‖牌大雁、―乔亭‖牌小籽花生等一批农产品商标。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扎实有效, 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城区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完成人工造林9014亩,林业生态建设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
旌德县现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为强化工业,做强做大以机械电子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以玻璃纤维、竹木深加工为主体的建材制造业;以苎麻纺织丝绸织造为主体的轻纺产业;以药用胶囊生物制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
近年来,规模企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3.8亿增长到2007年的10亿,旌德县工业的快速发展,是旌德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服务业效益稳步提升。旅游业持续升温,全年旅游总收入1.35亿元,增长25%。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国有资本投资旅游产业管理办法》,在行业内开展了―旅游发展突破年‖活动,积极参加红色旅游联盟、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徽商大会等旅游组织和旅游交易会,首次在南京举办了专场推介会,提升了旌德旅游知名度。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江村红色旅游展览馆、祥云景区漂流河道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三溪镇田家村等3个农家乐旅游示范点通过省级初检。新增各类旅游接待设施6处,港德宾馆投入运营。商贸、交通运输、通信、房地产等产业快速发展,服务行业水平和档次有了较大提高,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获得省政府表彰。
从纵向看,“十五”以来,旌德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提前达到“十五”目标。十一五前两年更是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横向看,旌德县主要经济指标与周边县市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与苏浙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均与周边的县市相比都是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几年健康快速发展的压力和任务较大。
根据公安局统计报表,2007年底全县总人口15.02万人。旌德县城常住人口约为3.46万人,非农人口1.91万人、农业人口1.23万人(新桥、篁嘉等村的近郊农业人口为0.23万人),暂住人口0.32万人(含新桥园区企业务工人员1000人,中学住校生及陪读人员2200人)。
坚持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顺利通过。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开,严格执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为11735名贫困生免除了杂费,为2211名贫困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为部分寄宿贫困生补助了生活费,旌阳一小综合楼、白地中心小学教学楼、民办启航小学新校等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110名困难女童通过―春蕾女童‖扶贫助学工程得到帮助,1283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领取了国家助学金。
精心组织参加了宣城市第三届艺术节并取得较好成绩,广泛开展了―全民健身月‖活动,八宝五胆药墨成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2007年全县12860人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6919人被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和基金征缴率稳步提高。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农民参合率达92.7%,县卫生局被授予―中国健康扶贫工程爱心公益先进单位‖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518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15人,其中―4050‖人员1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再就业创业园落户经济开发区。制定了《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发放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66.3万元,全面消除了―零就业‖家庭。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规划近期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8-30平方米,规划末期203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30-36平方米;规划近期2015年农民年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6000元;规划末期203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
2、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全面提高市民素质。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积极实施“科技兴县”的战略。
依托旌德现有的科技力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突出抓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促进科技优势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4、将城市文化发展作为主要战略。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认真编制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发展规划,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5、医疗卫生事业应以改善现有医疗条件为目标。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抓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
规划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规划到2030年,逐步将城镇各类劳动者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提高城镇居民蕞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取得新进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明显实效。
“十一五”期内,全县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初步实现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跨越。至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超过4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实际利用县外资金年均增长率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到2015年达到18亿元。
规划远期实现全县生产总值13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实际利用县外资金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
(一)突出招商引资首要地位,积淀经济发展后劲。
修改完善扩大开放、促进发展若干规定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巩固和改进现有各项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准确把握外商和外来投资趋向,着眼我县传统产业嫁接改造和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着重推出一批对经济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对外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努力培植外向型经济亮点。
(二)实施―强工‖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强县。
工业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新桥和篁嘉园区为重点,以乡镇工业集中区为配套,构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整合开发区资源,提高投资强度,注重功能配套,推进产业集聚。
(三)实施―兴农‖战略,加快效益农业发展。
效益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农业的发展主要方向。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示范、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扩大灵芝、茶叶、蚕桑、优质水稻、苎麻、肉牛、大雁等优势以及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规模。
(四)实施―活旅‖战略,争创全省旅游经济强县。
旅游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力。以旅游富民为目标,进一步整合全县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业发展标准,组建旅游发展委员会,实施旅游业―增点扩面‖行动,打响品牌,提升品位,完善配套,提高效益,推进旅游业由旅游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梯度发展。
2007年旌德全县设有五个建制镇,即旌阳镇、庙首镇、白地镇、蔡家桥镇、三溪镇,五个乡,即兴隆乡、孙村乡、版书乡、俞村乡、云乐乡。从旌德县各乡镇的发展和分布状况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特征:
(一)与山区县地理条件相一致的规模较小而分散的城镇体系
旌德县虽然于2004年进行了一次县域内行政区划调整,但是城镇规模仍然偏小,老的集镇仍然在发挥着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位。再加上全县山地面积大且处于全省的东南角落,县内交通网络为树枝状,而不是网络状。居民点分布相对分散,总体规模偏小,而没有形成强大的中心城市。这种城镇分布格局是在山区经济、地形和交通线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各城镇的共同职能是均为县、镇、乡政府驻地,因此,所有建制镇及乡均为所辖区域的行政中心。10个乡镇中,除旌阳镇具有经济、文化职能、三溪利用交通优势具有边贸职能、白地、江村具有旅游职能外,其余乡镇仅是其乡(镇)域的行政中心。
(三)城镇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但经济水平差异较大
随着新一轮行政区划的调整,将原有规模较小的乡进行拆并,由14个乡镇调整为5个镇、5个乡,目前县域城镇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但是由于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及现有资源条件的差异,各乡镇的经济水平差异较大。
根据公安局统计报表,2007年底全县总人口15.02万人,根据人口历年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2003年为转折点,2003年之前人口负增长的趋势逐年加大,2003年后人口负增长趋势逐年减小,2007年人口为正增长。
根据对县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旌德县域人口的自然增长相对比较平缓,自然增长率基本控制在4‰—5‰。
近年来县域人口的机械增长率为负值,但其幅度逐年减小,由2004年的-4.6‰到2007年-1.6‰。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行,人口迁移体制性障碍将逐步消除,经济力量越来越成为驱动人口空间移动的主导因素,对于不同空间范围,机械增长的差别很大,对于县城和重点中心镇,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是机械增长,以外来人口迁入为主,而对于普通的农村地区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相当一部分人口将向县城和其他城镇以及更加发达地区转移。因此,从旌德县域不同空间范围来看,县城及重点城镇的人口在将来的较长时期内将保持较高的机械增长速度,相反,除县城和重点城镇,其他大部分地区人口将保持低水平增长,甚至可能是负增长,是人口的净迁出区。
总人口预测的一般方法为综合增长率法和线性增长模型法(数学回归法)。前者充分考虑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计划生育的作用,以及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所产生的吸引力,后者则以人口增长环境的一致和增长机制的延续为前提,根据过去推测未来。
预测公式P=P0(1+r+r′)t
P0:基年总人口(2007年底为15.02万人)
根据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要求,旌德县人口自然增长率近期控制在5‰以内,远期控制在3‰以内;近年来县域人口的机械增长率虽然为负值,由2004年的-4.6‰到2007年-1.6‰,但其幅度逐年减小,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要求及机械增长方面呈现的趋势以及旌德县自身未来发展需求,增长率取值分别预测如下:
2007年底,旌德县城镇人口约为(3.46+1.31)=4.77万人,现状城镇化水平为32%,根据城镇化理论和周边城市的城镇化经验(当城市人口比重处于30~70%的水平时,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年均上升0.7~3.0个百分点较常见),结合旌德县的实际,近期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取值为2个百分点,则到2015年的城镇化水平为48%,远期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取值为1个百分点,则到2030年的城镇化水平为63%。四、城镇化动力机制
旌德县农村人口占近68%,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形成了城镇化的主力大军。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加快,尤其是长三角其他地区以及本县等大、中城市的建设,这股大军渐成洪流,蓄势待发,涌入城镇,寻求工作机会和现代化生活。另外旌德县工业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过剩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并利用手中的技术到城镇开办机电、建材、服务、家具、农具、农机修理等行业,同时政府或个人通过多种渠道在城镇办工厂、开商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工厂做工并成为城镇居民。随着本县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期,旌德经济开发区以及一些重点乡镇的工业集中区都将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动因。利用旌德县优越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一方面拉动农副产品加工业、花卉苗木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接纳城镇工业的扩散、转移,和大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生产产品,这也是加快旌德县城镇化的重要动因。同时旌德县位于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地区的边缘,是江苏、上海、浙江至两山一湖地区的重要门户。县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亦较为丰富,所以发展旅游业的供、需条件都很好,以此牵动城镇商业、服务、交通等传统第三产业和房地产、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既壮大了城镇经济,又容纳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发展旅游业,也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动因。
1、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城市就业岗位,提高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的集聚和吸纳能力,扩大城镇规模。
2、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强调轴向聚合,引导经济、人口适度集聚发展。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行规模化经营,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有效释放农村劳动力。
4、大力发展旅游、物流、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创造各类城镇就业岗位。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加强小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因此加速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利用城镇的集聚经济效应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1、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一方面,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县城和开发区;另一方面,把相当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化在重点城镇上。这样,既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2、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鼓励农民集资建城。
资金不足一直围绕着本县经济快速发展,也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鉴此,可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农民集资建城的成功经验,政策引导,全面推进城镇化发展。
交通、通讯业发达水平,对促进城镇化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县域内公路断头路比较多,还没有完全形成网络,部分村镇道路质量比较差,农村电话普及率比较低,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要保证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发展,交通和通讯业必须超前发展。
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门路。
积极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先发展重点行业。如交通运输、通讯、商饮、金融保险、文化娱乐、房地产、旅游等。
5、逐步扩大县城的发展规模,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体系。
五、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根据目前各城镇的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县域城镇在等级上规划为三级:头部级:城区——县城
第二级:重点城镇——三溪镇、白地镇、庙首镇、蔡家桥镇、俞村乡。
第三级:一般城镇——兴隆乡、孙村乡、版书乡、云乐乡。(二)城镇体系规模
根据目前各城镇的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构想,县域城镇在职能上规划为中心城、片区中心镇和一般镇三级。根据各城镇的资源状况,产业发展和在县域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其职能如下:
旌阳镇是旌德县的中心城镇,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江苏、上海、浙江至两山一湖景区的重要门户。旌阳镇在规划中将成为工贸旅游并举的山水城市,“两山一湖”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基地。
旌德县西北部中心镇,205国道、081县道交汇该镇,交通优势较为明显,规划将其发展为以加工业为主的商贸型城镇。
旌德县中部的中心城镇,205国道和217省道的交汇该镇,规划将其发展为以旅游服务和加工工业为主的交通型及旅游服务型城镇。
旌德县西部中心城镇,全镇的农业经济主要以麻、茶、林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为主,其中“天山线吨。工业经济主要以本地资源加工为主,旅游业以祥云生态旅游为主,年接待能力在8000—10000人次。规划将其发展为工贸旅游型城镇。
俞村乡位于皖旌德县东部,东邻宁国市胡乐镇,南濒绩溪县板桥头乡,距皖赣线线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以工业为主体,大力抓好效益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一般镇应根据各镇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逐步发展乡镇工业、农产品和资源加工及旅游业为城镇建设和农村的现代化服务。经济职能上主要以乡镇企业、商业集贸为主。这些一般乡镇的职能类型如下表:
旌德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可用“一核、两轴、多极”来概括。
一核——以县城旌阳镇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未来发展成为工贸旅游并举的山水城市,“两山一湖”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基地。
以205国道南段、217省道、323省道组成县域范围内东西向的旅游及产业发展主轴线省道组成县域范围内南北向城镇发展次轴线。
做大做强三溪、蔡家桥、庙首、白地、俞村等五个重点乡镇功能,承担辅助中心功能,并带动周边乡镇、村庄发展。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乡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结合县域城镇体系以及现状各村发展条件分析,确定县域中心村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以便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
1、协调发展原则,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协调发展。
2、节约土地原则,保护耕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3、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类指导,体现地方特色。
4、保护生态原则,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传承文化原则,保护自然、人文遗产,延续乡土文化。
6、防灾抗灾原则,增强村庄抵御洪涝、地震、台风、滑坡等各种灾害的能力。
7、公众参与原则,村庄规划应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尊重村民生产生活习惯。
1、积极引导从事头部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进城、进镇居住,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体现集聚发展的要求。
2、有利于组织农业生产,与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农业机械化水平相适应,方便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求。
3、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合理布局。
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现有建设基础、村民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在中心村布局规划中按照村庄建设方式,划分为改造扩建型、新建型和保护型三类。
通过村庄建设方式和布点的确定,鼓励和引导集体和个人的建设活动符合改造扩建型村庄、保护型、新建型村庄的建设规划,规划撒并的村庄原则上不再进行新的建设活动。
主要是指己有一定的建设规模,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或便于形成的)对外交通条件,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并可以实施资源整合、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的村庄。
主要是指对规划确定的重点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名人故里等人文景观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
主要是指把农民从行蓄洪区,易淹、易涝、易灾地区,易受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侵袭地区,水、路不通的深山区迁移出来迁址新建;优化产业结构,集约用地,调整合并现状村庄或工程建设需要征地移民择址新建村庄,为农民提供新的集中居住地。新建村庄从选址上要立足于提高避灾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五)中心村具体布局
结合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各乡镇中心村具体布局如下
1、旌阳镇(15个):北门居委会、南门居委会、河东居委会、瑞市居委会、浩庄村、上下碓(霞溪村)、板桥村、凫秀村、凫山村、华丰村、湾里、新桥居委会、新庄村、柳溪村、篁嘉村。
2、庙首镇(4个):里仁村、练山村、新水村、祥云村。
3、三溪镇(5个):霍家桥、双河、陈家、古城、高溪。
4、白地镇(5个):江村、中下村、大川村、洪川村、高甲村。
5、蔡家桥镇(7个):凡村、朱旺、芝林村、叶村、汤村、乔亭、东阳。
6、版书乡(5个):刘家、南关、白沙、隐龙、里三都。
7、孙村乡(4个):孙玉片、新建村、水北桥、桥下片。
8、兴隆乡(3个):陈村片、光荣片、月村。
9、俞村乡(7个):杨墅村、仕川村、芳岱村、桥埠村、凫阳村、合锦村、大源村。
10、云乐乡(4个):洪村、许村、沙岭和张村。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奉新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2010-2030年)(1)
参考:万载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2019磐安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说明.doc
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
桐柏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07[1].3
09-师宗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易门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 说明书(2007-2025)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